回复:

公冶长第四章。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雍---孔子门徒,姓冉,名雍,字仲弓。
  佞(ning 泞)---能说善辩。
  御(yu 玉)---防御。这里指顶嘴、辩驳的意思。
  给(ji挤)---足。口给,指快嘴话多。
  大意:有人说:“冉雍这个人有仁德而不善辩。”孔子说:“为什么一定要能说善辩呢?用一张利嘴去和人家顶嘴、辩驳,常常引起别人的憎恶,我不知道他能否做到仁,但何必要能说善辨呢?”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关于佞。
  这里孔子所讲的佞,按照上下文的联系来看,是指使人憎恶的顶嘴和辨驳,也可以说是无理争辩。
  在这里,我们一定要将所谓的佞和理性的争辩相区别。所谓佞,是无益的。而理性的争辩则是有益的。
  为什么“佞”则会使人憎恶呢?因为所谓的“佞”便是无理的辩驳,既然是无理的辩驳,那当然会使人憎恶了。反之,假如是有理的争论,还会使人憎恶吗?
  由于孔子不佞的价值系统,我国人民有了不强词夺理和十分厌恶强词夺理的传统,以至延续至今。
  其实说到底,所谓佞是只起坏作用而不起好作用,因为无理的辩驳不但解决不了任何的问题,反而会破坏人际间的关系,所以孔子对待佞是采取了坚决反对的态度。
  作为我们今人,学习孔子不佞之思想,就是在我们的社会生活当中,不要去佞,也就是不要进行无理的辩驳,如果是这个样子做了,不但解决不了任何的问题,反而会让人家憎恶,严重时会让你周围得人都对你有反感的情绪,如果真的到了这个程度,那将会对于你的工作与学习造成极大的不便。
  此外,你如果想在工作和学习上取得一定的成绩,就一定不要去佞,因为佞而带来的憎恶会为你的工作与学习带来巨大的阻碍,而这种巨大的阻碍可能会使你的一切努力付诸东流。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关于佞。
  所谓佞,就是“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的一种行为。对于这种不良之行为什么有人会拥有呢?这种不良的行为绝大多数都是集中在女人与小人的身上。为什么呢?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女人与小人都是缺乏理性。作为女人来讲,与男人相比永远是缺乏理性的,这是人类进化使然的,是没有办法可以改变的。小人是指男人之中的一部分智力低下的人,而对待女人来讲则无须使用小人之称呼。
  对于一个君子来说,他的理性是健全的,所以说他是没有必要去“佞”的,因为“佞”实在是没有积极意义,反而有消极的意义,最终因为“佞”还是解决不了任何的问题。但是此对于女人与小人来讲就不同了,他们根本认识不到这一点,所以才会去“佞”,难道不是吗?
  当然,女人与小人之“佞”还有其他许许多多的原因,我们不可能在此一一罗列,但是根本的原因就因为是缺乏理性而至。
  从另一个方面来讲,只要是我们在生活中见到喜好或者是经常“佞”的人,他一准儿的不是女人就是小人,百分之百的准确!
  此外,如果我们想要做一位君子,也可以说要做一位聪明的人,那我们就不要去“佞”,当然这是对于男人而言。对于女人,不“佞”是永远不可以的。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关于“屡憎于人”。
  屡,就是经常不断的意思。“屡憎于人”,就是经常不断的被人憎恶。
  按照孔子之思想,这个佞,是经常不断被人所憎恶的。
  在此,我之所以强调“屡憎于人”,并不是论述其与“佞”之间的逻辑关系,因为它们二者的逻辑关系是再清楚不过了。我想说得是,这种的“屡憎于人”之结果,是孔子“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之思想的另一个角度的证明。
  我们知道,孔子所讲的“难养”其实质就是指的难相处。之所以难相处,“屡憎于人”就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当然其它重要的原因还有很多。
  女人与小人由于缺乏理性,从而导致了“佞”,由于“佞”,又导致出现了“屡憎于人”,“屡憎于人”又造成了“唯女子与小人难养”的局面。这就是缺乏的理性--佞--屡憎于人--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之间的有机之逻辑关系,而就是这种的逻辑关系决定着这一些社会现象的产生,而就是这种种的社会现象,还将要持续一段相当长的社会历史时期,也有可能存在几万年,甚至是几十万年不等。之所以会是这个样子,就是因为人类进化当中的问题如果是要变化起来,得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可以,我们人类进化到今天不是需要了几百万年,甚至是更长的时间吗?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这一章里的另外的意义就是:孔子对于学生雍的定论。
  有人说雍这个人仁义而且不佞。对于雍这个学生是否佞,孔子没有进行肯定。然而对于雍的仁义问题却进行了肯定,孔子的原话是“不知其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实际上孔子是否定了雍是仁义之人的可能性。
  从孔子对于雍的整个定论来看,雍应该是一个不佞,但也不是一个做到仁义的人。对,就是这个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