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冶长第一章。
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公冶长---孔子的门徒,姓公冶,名长。
谓---谈论。
妻(qi气)---这里作动词用,指把女儿嫁给某人。
缧绁(lei xie 雷谢)绑犯人的绳子,这里指监狱。
子---这里指女儿。
南容---孔子的门徒,姓南宫,名适(kuo 括),字子容。
废---废置,不任用。
刑戮---刑罚。
大意:孔子谈论公冶长(说),“可以把女儿家给他,他虽然被关在监狱里,但不是他的罪过。”于是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孔子谈论南容(说),“国家有道时,他有官做,国家无道时,也不受刑罚。”于是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了他。
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这一段文字的意义主要在于:父亲为女儿的婚事作主。这一中国传统,几千年来延续至今,尤其在广大的农村。
为什么女儿的婚事由父亲作主?父亲凭什么就可以为女儿的婚事作主?我们不妨可以这样来看:
1、父亲与女儿本不是一代人,既然如此,父亲的社会经验就要远比女儿丰富的多。这些丰富的社会经验如果用在女儿的婚事上,也就是为女儿的择夫上,肯定是准确性高,也可以说是可以找到一个比较好的女婿。反之,如果是女儿自己择夫,那父亲几十年的人生经验就白白浪费。由此,这个女孩很有可能就找不到一个比较优秀的男人。所谓“男怕干错行,女怕嫁错郎”是也,不是吗?所以说,父亲为女儿的婚事作主,其根本原因就是充分利用父亲的人生经验为女儿找一个合适的夫君。
2、父亲作为一个男人,是最了解男人的。也就是说,什么样的男人是好男人,什么样的男人是不好的男人,作为父亲是最有见地的,在这一点上,父亲作为男人有比女儿更准确的判断力,这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常识,难道不是吗?在儿女婚事的问题上,中国几千年来为什么始终强调“父母之命”呢?道理不就在于此吗?
3、在儿女的婚事上所谓的父母之命,其关键还是在于父亲,为什么这样说呢?其一、我国几千年来都是父系社会,也就是说,作为父亲是这个家庭得主宰。其二、在几千年的社会历史的发展中,父亲之所以能够成为家庭的主宰,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父亲作为一个男人,他比作为母亲的女人有两个绝对的优势 ,一为身体的力量;二为大脑的理性。当然,作为在女儿的婚事上,父亲的身体力量很可能不会起到什么有力的作用,但是,大脑的理性就不得了啦,所有的判断、分析、总结等等,哪有一点是不需要理性的,难道不是吗?所以说,只有理性才能够达到最佳的目标,也就是为女儿择一个优秀的夫君。作为母亲的女人,理性大大差于作为父亲的男人,由此来说,她很难对于事物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分析,既然如此,作为母亲就无法为女儿找到一个好的婆家,不是吗?在这一点上,还正应了中国的一句老话“女人当家,房倒屋塌”,难道不是吗?
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关于邦是否有道。
孔子在这一段话中的主要思想是表现在邦是否有道的问题上。
邦,就是指的国家,所谓邦交是也,也就是国家相交是也。
在这里,所谓道,就是道路,也就是一个国家所走的道路是也。历史地看,一个国家不可能总走的是一条正确之道路,也有走错路的时候;从根本上来看,善与恶总是交替出现的,不是善胜恶,就是恶胜善;从总体上来看,还是善胜恶的时间多,而恶胜善的时间短,这就是所谓邦是否有道的根本原因所在。也就是说,这个国家如果是善占据了上风,就为有道;反之,如果这个国家是恶占据了上风,就为无道。
回顾我国几千年历史,邦有道的历史时期很多,譬如各个历史时期之盛世是也,包括文景、贞观、康乾等等。但是,邦无道的时期也有不少,譬如始皇、文革等等是也。之所以这个样子来说,其目的就是用事实来证明孔子邦是否有道之思想。
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所谓“邦有道”,就是国家走在一条善良的道路上。所谓“不废”,就是做官为国家和人民做事而不被废置。所谓“邦无道”,就是国家走在一条罪恶的道路上,所谓“免于刑戮”,就是不被罪恶的当政人处于刑罚。
何谓“邦有道”和“邦无道”呢?其实有一个非常简单的辨别方式,即:凡是弘扬和推崇孔子及儒家思想的时候,就为”邦有道“;凡是反对和诋毁孔子及儒家思想的时候,就为”邦无道”。这种的辨别方式早已被我国几千年的历史所证明,无须细论。再者说,孔子及儒家思想就是善良的代表,作为一个国家,弘扬和推崇孔子及儒家思想,还不是走在一条善良的道路上?既然如此,那还不是“邦有道‘?反之则是“邦无道”,难道不是吗?
若想为国家和人民做事而不被废置,首先要辨别国家是否有道。也可以说,为国家和人民来做事而不被废置,这种情形只是会在“邦有道”的前提下出现。反之,国家在“邦无道”的时候,是无法做到为国家和人民做事而不被废置的,文化革命比比皆是的例子就足以说明,难道不是吗?
“邦无道”的时候,有许许多多的人是逃不过“刑戮”,也就是刑罚的。远的不说,只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期间的例子就不计其数。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邦无道”之时,遭到刑罚的人可能有几百万,甚至是几千万,不是吗?此外,在一九八三年的大逮捕中,只是看看所谓的黄色录像就被逮捕入狱,甚至是被判处无期徒刑的大有人在,这些个人大概也得有几十万人之多,更不用说那些跳跳所谓的贴面舞而就被开出党籍的人。在今天看来,当时所谓的黄色录像与我们今天党的喉舌,也就是大大小小的电视台所放映的影片别无二样,而贴面舞也是当今大大小小的党政官员们的拿手好戏。可是,作为当今,官场之中比看所谓的黄色录像和跳贴面舞严重的多的多的乱七八糟的事情不是多如牛毛吗?怎样去说呢?这个道理又怎样去讲呢?但是,我想说得是,有几百万的,甚至是几千万的人是实实在在的受到了“刑戮”,也就是刑罚,难道不是吗?我们说,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呢?还不是“邦无道”!所以说,在“邦无道”的时候,免于其“刑戮”,也就是刑罚,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然为什么会有几百万人,甚至是几千万的人受到了“刑戮”,也就是刑罚呢?难道不是吗?
那怎样才能够在“邦有道”时而不被“废”,而在“邦无道”时免于“刑戮”,也就是刑罚呢?在接下来的时候孔子会教导我们怎样去做。
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
为什么会出现邦有道不废和邦无道刑戮的现象呢?事情是这个样子的:
既然邦有道,就说明国家是走在一条正确或者是善良的道路上,不然就不称其为邦有道了。既然国家是走在一条正确或者是善良的道路上,作为国家来讲,就希望更多的人来为国家与人民做事,所以说,作为为国家与人民做事情的人是不会被废置的。相反,为国家与人民做事情得人不但不会被废置,还会得到进一步的重用,因为作为国家来讲,巴不得为国家与人民做事情的人越多越好,对于为国家与人民做事情的人怎么会废置他们呢?不是吗?
如果是邦无道,就说明国家是走在一条错误也就是罪恶的道路上,既然如此,刑戮是必然的,是无法避免的。为什么呢?说到底,其实就是善与恶的较量,只不过是恶暂时处于善的上风罢了。具体来讲,既然邦无道,就肯定会有许多善良的人们对其奋起反抗,面对这些反抗,所谓代表罪恶的人,也就是使得国家邦无道的那些人肯定会对奋起反抗他们的人实施刑戮,不是吗?再者说,使得国家邦无道的那些个人掌握政权后乱杀无辜也是他们的强项,不然为什么会是罪恶的化身呢?不是吗?所以说,作为邦无道,刑戮是一定的,同时也是不可避免,难道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