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CCTV中央十套-科教频道曾介绍过马家大爷牛肉面


如今,要在中国找一家没有兰州牛肉面馆的城市,难。不过,据兰州人说,牛肉面一走出兰州就变了味儿。要吃到正宗的牛肉面,恐怕还非得到兰州。清代诗人张澍曾这样赞美“马家大爷牛肉面”说:“拉面千丝香,惟独马家爷。焚香自叹息,只盼牛肉面”。可见早在清代,“兰州清汤牛肉拉面”就已经是美味小吃了。


  每个城市,都会有自己的代表食品。而没有哪座城市像兰州这样,和牛肉面结合得如此紧密。滚开的牛肉老汤,香喷喷的牛肉丁、嫩绿的蒜苗、鲜红的辣椒油,牛肉面在兰州人手里,更像是一个艺术品。而兰州的另一个代表食品,白兰瓜,却以它独有的清甜口味,成为牛肉面相得益彰的互补。也许,这就是兰州,在这里,对立的风味都能做到和谐共处。


在中国的版图上,西北有一片狭长的土地——甘肃。在甘肃地形图上,有一个狭长的城市——兰州。兰州这个名字,始于公元581年,因为城市的南面有巍峨挺拔的皋兰山而命名为“兰州”。兰州自古有“陆都心脏”的叫法,它是历史上的军事要塞,又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之一。在兰州,黄河穿城而过,有了黄河千百年的灌溉,兰州的文明史就可以追溯到很远很远。
兰州古称金城,金城关更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关口和交通要道,古人形容金城关是:“倚岩百丈侍雄关,西域咽喉在此间”。


  清代诗人张澍曾赞美“马家大爷牛肉面”的诗全文是这样写的:
雨过金城关,白马激霤回。几度黄河水,临流此路穷。
拉面千丝香,惟独马家爷。美味难再期,回首故乡远。
日出念真经,暮落白塔空。焚香自叹息,只盼牛肉面。
入山非五泉,养心须净空。山静涛声急,瞑思入仙境。
诗中描述了“马家大爷牛肉面”的美味,正如张澍对联中写的:离去屡回头犹羡清汤牛肉面香浓郁;过来频啧嘴直夸马家大爷炉火纯青。另外还写了兰州的几个重要景点如:金城关、白马浪、白塔、五泉山等。


据马家大爷马中杰先生讲,马家大爷牛肉面的秘诀其实很简单,马家大爷的酱牛肉香,其最大的特点是回味无穷,越嚼越香。吃酱牛肉的人多,再加外买上带回家吃的,这样一来煮牛肉的汤就多。汤多,汤浓,做的牛肉面就好吃,所以吃牛肉面,先喝一口汤,便知地道不地道,牛肉面好吃才能卖得多。
马家大爷酱牛肉的制作:兰州马家大爷酱牛肉选料严格,采用生长两年左右的牛,个头大、肉质瘦、肉薄厚要基本一样;配制老汤的辅料丁香、大香、小茴香、花椒、生姜等要产地固定、新鲜整齐;生产工艺一丝不苟,精工细作。可使酱牛肉瘦而不柴,浓香醇厚的独特风味,经久不衰。用这种方法制出的酱牛肉,不仅味道鲜美,而且有滋阴潜阳,补阴虚,清血热。养血安神,祛风通络入脾、肺、肾三经,有健脾、补肺、固肾、益精之功。虽叫酱牛肉,牛肉出锅时要让酱料贴在肉上,提拉起来不碎不散,肥而不腻,瘦而不柴,皮不回性,到口酥嫩 。


在工艺上,要求必须做到:选肉精细,调料考究,制作严格。同时,精工细作、成品才能上乘。


马家大爷酱牛肉加工工艺可分为以下六个步骤:   
(1) 选择原料与修整
(2)煮汤:做牛肉面的汤头。
(3) 压锅煮肉  回锅油放好后,改用文火焖煮。    .
(4)翻锅 :掌握好火候,一次性煮成功,不要回锅新煮。否则肉的颜色不一致。
(5)出锅  大约煮5—6h可以出锅。
6)出锅后,放屉中控净,送到晾肉间晾凉即为成品。


质量标准:
  酱牛肉要煮熟透,颜色深棕色,瘦而不柴,油光发亮,无糊焦,鲜嫩利口,五香味浓,肥而不腻,咸中有香,余味极强。
马家大爷酱牛肉的绝活在配料和轻汤上,牛肉进锅煮一个小时后开始轻汤,这就需要能随时掌握火候,马家大爷牛肉面平均用十斤煮牛肉的汤做25人/份牛肉面。牛肉面浓香醇厚,风味上乘考究。


汤的制作:“马家大爷牛肉面”秉承了怀庆府(今河南博爱县)清化苏寨陈家小车老汤牛肉面的做法,以汤为百鲜之源,注重用汤,精于制汤,尤其讲究“清汤”的调制,清浊分明,取其清鲜。汤的制法,早在《齐民要术》中已有记载,经过长期实践,用牛肉、肥土鸡、牛肉为主料,采用三十多种调料和中药调配熬制的老汤,经沸煮、微煮,使主料鲜味溶于汤中,中间要经过两次“清俏”,成品清澈见底,味道极其鲜美,是牛肉面里最入味儿的汤料,不仅鲜美,而且不膻不腥,味厚色醇,香浓鲜美, 滋阴潜阳,补阴虚,清血热。养血安神,祛风通络入脾、肺、肾三经,有健脾、补肺、固肾、益精之功。
面条下锅,面熟后捞入碗内,将牛肉汤、萝卜、浮油适量,浇在面条上即成。煮熟的拉面浇上清汤,佐以牛肉丁(或片)、香菜和蒜苗,调入红亮的辣椒油即可食用。水土也是一个方面,兰州位于黄河上游的一个河谷地的滩上,是省会以上级城市中地下水质最好的。另外,兰州的食用牛肉主要是产自甘南和青海的牦牛,牦牛体矮身健,脊甲高,垂皮小,毛长,色黑或黑白花斑,尾毛蓬生,成年体重200——300公斤,耐寒,生长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原,能在空气稀薄的高山峻岭间生存,生长期长,力大耐寒,有“高原之舟”之美称。高原无污染的草场环境天然放养的牦牛,除了味道鲜美外,因其长期食用许多野生草及药种(如贝母,虫草、板兰、红花等),所以当地的牧民流传着这样的说法:“我们的牛羊,吃的是中草药,喝的是矿泉水,尿的是太太口服液,屙的是六味地黄丸”。此话听起来有点夸张,但从另一方面反映了牦牛肉确实是天然无污染的。所以牦牛肉有驱风寒之功能,还可治胃寒,风湿,类风湿等病,有滋阴补肾、强身壮体之功效,其营养价值极高,不论怎样,外地如何都作不出真正地道的兰州牛肉面的。


一般来说,一种地方小吃之所以长盛不衰,应在于它所承载的地域文化,在于它所凝聚的风土人情。从这个意义上讲,兰州人的牛肉面情结,除了牛肉面有那么多制作上独到的手段和丰富的营养、低廉的价格之外,还应归究于牛肉面所营造的一种氛围。兰州人吃牛肉面,讲究的是一种空间、一种情绪、一种气势、一种风范。在他们看来,汤要醇美,肉要鲜嫩,抻面的风情万种、舀汤的出手快捷、吃面的全身心投入。一碗热腾腾的牛肉面端上来,醇香中弥漫的、张扬的正是兰州人那清亮鲜明的审美、纯朴执着的性情和豪放热情的大西北气概。这便是兰州,对立的风味和谐着,给西北高原带来平抚,给长途旅人带来慰藉。中华民族能在那么遥远的地方挖出一口生命之泉喷涌的深井,可见体力毕竟还算旺盛的。有一个兰州在那里驻节,我们在穿越千年无奈的高原时也会浮起一丝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