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来表李清照:
此情无计可消除
有情之人,命运多艰。
情有温暖的亲情、至上的爱情、珍贵的友情。如果亲者已疏,爱者已仇,友者已敌,那当初的有绝对不如现在的无好。
李清照就是一个因情而娱、为情所伤、缘情自怒的奇女子。
李清照的少女时代围在身边的只有亲情、快乐和人所共企的娇宠。
宋神宗元丰七年,李清照出生于一个官宦人家。进士出身的父亲李格非在朝为官,位至礼部员外郎、提点京东路刑狱,以博学工文著称。李格非“以文章受知于苏轼”,是苏门后四学士之一。母亲王氏也是名门闺秀,知书善文。这样的环境对少女李清照而言,就是朝廷重臣子女也羡慕不已。官宦门第,府深院重;朝政家教,耳濡目染。良好的教育使李清照眼界高远,胸襟开阔,气质高贵。文学的启迪、艺术的熏陶、生活的感知,又使她心忧国事,不让须眉。对中国历史与传统文化的审美咀嚼,使这位待字闺中的少女心底藏美、脑海寓美、柔力驭美。
在落英缤纷、杂树生花的春天,天真烂漫的李清照以花的形象穿行在花的海洋,少女心中的春天比这如金的春光还要美妙。
在虫啼蛙鸣、流萤绕窗的夏夜,思绪满怀的李清照用智慧的双眼穿透深邃的夜空,反刍着历史的滋润和时间的浪花。
在天高云淡、层林尽染的秋林,写满了李清照向往与探求的足印,岁岁枯荣、生生不息的大地,以无私的奉献者唤醒奉献者的无私。
在雪花飞舞、红炉盈暖的冬日,李清照以探寻的双手翻捡着岁月的典籍,心有渴望,梦已放飞,春的气息永远浸润着少女的灵魂。
即使如此想象,我们也无法详解李清照的少女生活。
外美如花、内秀如兰、剑心竹节、侠肝义胆的李清照,虽身居深闺,但目及朝野,情寄苍生。
与李清照同时代的“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张文潜诗名早盛,人物不凡。有诗感叹:“天遣二子传将来,高山十丈摩苍崖。谁持此碑入我室,使我一见昏目开。”唐朝开元天宝年间的安史之乱及其平定是个惊天动地的大事变,史家文人多有涉猎。唐代诗人元结凑趣写了名重一时的《大唐中兴颂》,并请大书法家颜真卿书刻石碑,被时人与后人称为“双绝”。张文潜的诗就是由此而来。深府千重风易进,短诗隔墙入闺耳。李清照心有戚戚,和诗一首:
五十年功如电扫,华清花柳咸阳草。五坊供俸斗鸡儿,酒肉堆中不知老。胡兵忽自天上来,逆胡亦是奸雄才。勤政楼前走胡马,珠翠踏尽香尘埃。何为出战则披靡,传置荔枝多马死。尧功舜德本如天,安用区区记文字。著碑铭德真陋哉,乃令神鬼磨山崖。
心柔手软、待字闺中的李清照,指点历史要事,品评是非功过,慨叹世态炎凉,特别是非议荔枝尚鲜,妃子欢笑,战马早死,征战无力,人不以为耻而刻碑颂德,直令神鬼也愤愤不平。笔走龙蛇荡微澜,于无声处听惊雷。浪漫不让李太白,豪放能过辛弃疾。父亲李格非为之惊讶,文人骚客躁动不已。
才华作经、娇宠成纬的五彩缤纷的光环早早地就罩在少女李清照高昂的头上。
为人父母的李王二老,恐怕也不会预料到名垂青史的女儿让后人时时记起这功不可没的父母。
绕膝的娇女转眼已经长大,依依亲情已然成为美好的记忆。
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何况是无忧无虑、充满向往的少女时代。
走出少女时代的李清照初为人夫,欢渡爱河,柔情蜜意。
李清照细心呵护的最初的爱情是刻骨铭心的。
翩翩少年赵明诚与李清照情投意合,共探文学高山,同赏琴棋书画,又双双潜心于金石研究。不须媒妁之言,也无父母之命,旷世之爱心有灵犀,水到渠成。
经典的爱情少不了会意的传说。元伊世珍有卷趣记,说赵明诚少年时候,在朝为官的父亲将要为他择妇娶亲。赵明诚白日有梦,在梦中诵读一卷书,醒来后只清楚地记得三句:“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芙草拔。”父亲为赵明诚解梦说,言与司合是“词”字,安上已脱是“女”字,芝芙草拔是“之夫”二字,这就是说你将是词女之夫,你应该得到一个能文词的妇人。传说定然是好事者所为,如果赵与李没有令人羡慕的爱情,当然也不会有此美妙的传说。
花样年华,新婚燕尔,情真意切,恩爱有加。耳鬓厮磨,两心相守,情到深处,娇媚丛生。“梨花初带夜月,海棠半含朝雨。”素面敢朝春时枝,巧手《减字木兰花》: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教郎比比看。
陆游与唐婉的情天恨海托起了凄凉万世的《钗头凤》,爱仍在,心共想,藕虽断,丝却连,沈园非复,去意徘徊,伤心桥下,春波幽绿,惊鸿照影,物是人非。李清照却是将爱情的美妙与情趣欢心地铺展,尽情享受这爱的甜蜜。
“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节。”“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聚时不知离别近,别时方知聚时难,爱是愁的酵母,愁是爱的衍生。“莺儿百啭断续,燕子飞来飞去。”深秋觅美景,传世《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繁花自飘零,弱水径向流。因爱而思之情当无计消除,因情而愤之爱却无法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