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徐悲鸿之蒋碧微廖静文(2)

廖静文的爱
 
廖静文,一个平凡的女子,默默的过着平凡的日子。七年夫妻,50年守候,将平凡变成了不凡。爱,可以是轰轰烈烈,长相厮守;爱,也还是平平淡淡,心心相依。“家国恩情剪不断,是非真伪寸心知”。

廖静文的理想是成为像居里夫人一样的科学家。她考取了成都金陵女子大学化学系,并于1942年报名应考中国美术学院图书管理员,帮助徐悲鸿整理藏书和藏画。随着了解的加深,她对徐悲鸿由同情、怜悯到尊敬。独居八年的徐悲鸿由于廖静文的出现,重新燃起渴求爱情和家庭的欲望。当时徐悲鸿四十八岁,廖静文二十二岁。那时静文象所有姑娘一样,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周末的时候,悲鸿就会来看她。傍晚,他们一起在月光下散步,有时坐在路边聊天……   

徐悲鸿正式在报上刊登一则声明:“悲鸿与蒋碧微女士因意志不合。断绝同居关系,已历八年。中经亲友调解。蒋女士坚持己见,破镜已难重圆。此后悲鸿一切。与蒋女士毫不相涉。兹恐社会末尽深知。特此声明”。三天后,登了一则启事:“徐悲鸿廖静文在筑订婚、敬告亲友”。

在郭沫若夫妇沈钧儒律师帮助下,悲鸿按照蒋碧微的条件达成协议:除已付的二十万元、四十幅画和五十幅悲鸿的作品外,悲鸿再一次付给蒋碧微国币一百万元,国画一百幅;儿女跟随蒋碧微生活,每月由悲鸿付给每人抚养费二万元。还将一幅油画《琴课》带去送给蒋碧微,那是描绘蒋碧微在巴黎时练习小提琴的油画。

静文和悲鸿在重庆中苏文化协会举行了婚礼,由郭沫若先生和沈钧儒先生证婚。郭沫若先生还写了一首诗祝贺:

        嘉陵江水碧于茶.
        松竹青青胜似花。
        别是一番新气象.
        磐溪风月画人家。

简陋的新家充满了愉快和幸福,悲鸿不止一次地对廖静文说:“我真正找到了我所爱的人!除了你,没有人能对我有这样真诚、坚定、纯洁、无私的爱情,我用什么来报答你呢?”“我欠着你的情分,我要把我最珍爱的东西都送给你。”悲鸿把他十分珍爱一些比较满意的作品,将它们全部送给廖静文,题写了“静文爱妻保存”的字迹。

50年9月26日,一代绘画大师徐悲鸿先生突发脑溢血在京离世,留下年仅三十岁的妻子廖静文和一双幼小的儿女。不久,廖静文将徐悲鸿留下的1200余幅作品,以及他收藏的唐朝以来历代名家书画作品1000余件,以及各种珍贵图书、碑帖等一万余件文物全部无偿捐献给国家。廖静文说:“这些作品和藏品耗尽了悲鸿毕生的心血,凝聚了他对国家和人民深沉的爱。我能据为己有吗,不能,决不能!” 1953年,位于北京火车站附近的“徐悲鸿故居”作为徐悲鸿纪念馆对公众开放,后因修建地铁,徐悲鸿纪念馆迁址于新街口北大街。繁华的新街口大街两侧,时装店和快餐店鳞次栉比,独有这座两层小楼一直在诉说着一位艺术家50年前的故事,和他的妻子长达半个世纪的守护。半个世纪弹指一挥间,岁月无情地打磨着一切。从黑发到白首,廖静文,这个当年痛失丈夫的女子却用坚忍守候着一份真情。

保护徐悲鸿留下的作品和收藏被廖静文看作是自己的生命。在最困难的“文革”时期,徐悲鸿的作品要被销毁。廖静文说:“那时我也不想活了,若真那样,我对不起悲鸿。后来我找到周总理,总理想办法把馆里所有的收藏送到故宫太和殿旁的一个大殿里锁起来,一放就是13年。因为那里面太潮湿了,等再拿出来的时候几乎都发霉了,一些油画上的色块也掉了下来。” 至今,廖静文还在为修复那些珍贵的油画而努力,现在还有100多幅没有修好。

95年夏末一天,我在徐悲鸿纪念馆偶然遇到了廖静文女士。她身穿一件淡绿色的连衣裙,身材瘦瘦高高,乌黑而略微稀疏的头发垂在肩头。我远远地静静地钦佩地望着她 ,为她当年勇与步入婚姻,更为她50年对爱的守候。我不相信自己能做到如此坚贞,由此更加敬重钟情之人。  

人生是复杂的,不可能让所有人了解你,但怎样做人自己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