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节:陶谦已经是徐州牧了

除了对待年轻的陈登,陶谦对于当时居住在徐州的士人也是多加任用和提拔的。后来的历任曹魏御史大夫、司空的王朗就在陶谦手下做过会稽太守。王朗在历史上以才华横溢、知识渊博、经常不顾情面上书直谏著称,这样的人才对陶谦的帮助自然不小。刘备的小舅子、当时富甲一方的糜竺也被陶谦"辟为别驾从事"(见《三国志·糜竺传》),显然陶谦看中的是糜家的财力,委以重任,以便造福徐州。在《三国志·张昭传》中还有一个故事:"刺史陶谦举茂才,不应,谦以为轻己,遂见拘执。昱倾身营救,方以得免。"为了求得一个人才,不惜把他抓起来,逼其出仕,可谓方法独特了,这不禁让人想起了曹操为求司马懿也用了类似的一招,都可说是求贤若渴了。虽然史料上没有说明最后张昭有没有到陶谦手下为官,但从张昭对陶谦的悼念文章看,张昭对陶谦没有丝毫的怪罪,反而是大加称赞,这也可说明陶谦为官的能力应该是很强的。

陈寿的《三国志·陶谦传》及范晔的《后汉书·陶谦传》中都提到了赵昱。据谢承《汉书》中记载:"(赵)昱年十三,母尝病,经涉三月。昱惨戚消瘠,至目不交睫,握粟出卜,祈祷泣血,乡党称其孝。就处士东莞綦毌君受公羊传,兼该髃业。至历年潜志,不窥园圃,亲簄希见其面。时入定省父母,须臾即还。高絜廉正,抱礼而立,清英俨恪,莫干其志;旌善以兴化,殚邪以矫俗。州郡请召,常称病不应。国相檀谟、陈遵共召,不起;或兴盛怒,终不回意。举孝廉,除莒长,宣扬五教,政为国表……徐州牧陶谦初辟别驾从事,辞疾逊遁。谦重令扬州从事会稽吴范宣旨,昱守意不移;欲威以刑罚,然后乃起。举茂才,迁广陵太守。"赵昱一代名士的确不假,而且很有个性,不肯出仕,是陶谦硬把他请出来做官的,而且还亲自提拔。《三国志·王朗传》中提到陶谦先是任命赵昱为别驾,后来又提拔赵昱为一方太守,应该说是重用赵昱,而赵昱对于陶谦也是很忠心的,在关键时刻还同王朗一起帮陶谦出过主意。据《三国志·王朗传》记载:"时汉帝在长安,关东兵起,朗为谦治中,与别驾赵昱等说谦曰:’春秋之义,求诸侯莫如勤王。今天子越在西京,宜遣使奉承王命谦乃。’遣昱奉章至长安。天子嘉其意,拜谦安东将军。以昱为广陵太守,朗会稽太守",从这一史料也可以说明陶谦对赵昱的建议不但是采纳,而且事后还对他进行了提拔和重用,显然是对赵昱的一种肯定,像这样的有用之士,又是自己培养的部下,陶谦怎么可能疏远呢?让人有点疑惑。至于陈寿的《三国志·陶谦传》及范晔的《后汉书·陶谦传》中都提到的谗慝小人曹宏,他又身居何职,又如何"良善多被其害。由斯渐乱",笔者没有找到这方面的资料,不好妄加判断,不过从上面陶谦几个招揽、任用贤士的资料看,陶谦对于识人、用人都是很有一套的,就算陶谦一时失察,任用曹宏之类的谗慝小人,也翻不起多大的浪来,似乎应该不至于出现"良善多被其害"的现象。再加上陶谦本是文官出身,攘外必先安内的道理他不会不知道,如果他没有把徐州内部管理好,又怎能放心去参加对外的战争呢?陈寿说陶谦"昏乱"似乎是不能成立的。


(二)

上面提到,陶谦是个文官出身,但他在军事方面倒也不是一窍不通,要说起来,陶谦还勉强算得上文武兼备呢。灵帝中平二年(185年)三月,陶谦随皇甫嵩出征三辅,被任命为扬武校尉,作为统兵的将领参加了这场战争,"与嵩征羌,大破之"(见《吴书》,下同),立有战功。同年张温司空西讨韩遂、边章,"又请谦为参军事,接遇甚厚",这也说明陶谦在军事上面还是有点本事的,要不然张温也不会请一个对军事一窍不通的文人去参观学习了。

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主力被镇压后,其他各地的黄巾军依然坚持斗争,其中以青州、徐州为甚。为了稳定局面,东汉政权想到了既有担任地方行政长官履历、又有率军作战经验的陶谦,"以谦为徐州刺史,击黄巾,破走之"(见《三国志·陶谦传》),《三国志·臧霸传》中也提到:"黄巾起,霸从陶谦击破之,拜骑都尉",根据《三国志·朱治传》中的记载,为了取得战争的胜利,孙坚也特意"表(朱)治行督军校尉,特将步骑,东助徐州牧陶谦讨黄巾"。对于这次战争的结果,范晔的《后汉书·陶谦传》中还特意加上了一句:"境内晏然",说明效果不错,这也为陶谦的军事能力做了一个正面的评价。

董卓专权时期,各路诸侯合兵讨伐,而陶谦没有参加。等到董卓逃到长安、各路诸侯散伙后,陶谦却又推举朱儁反董。据《后汉书·朱儁传》记载:"卓后入关,留朱儁守洛阳,而儁与山东诸将通谋为内应……(儁)乃东屯中牟,移书州郡,请师讨卓。徐州刺史陶谦遣精兵三千,余州郡稍有所给,谦乃上儁行车骑将军。董卓闻之,使其将李傕、郭汜等数万人屯河南拒儁。儁逆击,为傕、汜所破。儁自知不敌,留关下不敢复前"。这是史料上记载的陶谦参与的第三次战争。这段战争的时间是在献帝初平二年(191年),这时候的陶谦已经是徐州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