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青铜时代的蜥蜴战争1-2



第二年,春秋最后一位霸主——大恐龙楚庄王通知告别了疆域广大的楚国,于湖北江陵地区医治无效了,时间是公元前591年。新国君楚共王忙着哭丧。一般来讲,诸侯在丧期期间不会对外兴兵。晋景公乐了,把矛头指向东线的机会到了。
目前,东线情况怎么样呢?齐国人忙着跟老冤家鲁国掐架。为了争夺泰山脚下的汶阳之田,齐顷公围攻鲁北部战略要地泰安。鲁军预有准备,浴血抵抗,齐顷公亲自击鼓指挥,经过3昼夜激战,将泰安拔掉。
齐军继续深入穿插鲁境,南下巢丘。不料,巴尔干战区(即如今的河南省)北部诸侯卫国,从背面开咬齐国屁股。齐顷公不得不停止攻鲁,抽转兵力,掉头护腚。卫军将领意见分歧,压制不住齐军的攻击,统帅孙良夫被围,奋战后逃跑。
鲁、卫、齐三国在山东这个大泥塘里扑腾了半天,怎么都不是齐顷公对手,眼看着齐顷公升级为东方披鳞附甲的大蜥蜴。鲁、卫自忖力量薄弱,纷纷派出代表,找山西省晋国的中军元帅郤克,请求出兵伐齐。
为了打击齐国嚣张气焰,使其从新臣服在晋国盟主座下,趁楚国新丧无力北顾之际,应卫、鲁两国领导人邀请,晋国老大晋景公当即决定出兵山东半岛。郤罗锅这回乐了,像皮球一样蹦起来。
跃跃欲试一雪旧恨的郤克同志穿好英姿带(矫正体形用的),目前他已是晋三军元帅兼执政官,军政大权集于一身,显赫异常,统率着晋景公拨给他的政府军兵车八百乘,总计七万子弟兵,冲下黄土高坡,遵循黄河北岸行军(以免遭受南边楚国人的拦腰偷袭),向东推行,于鲁、卫盟军的策应下,进驻中原北部。
齐军在前一期的战斗中,减员严重,发现卫国境内有晋国军队出现,局势变得复杂化,齐顷公立刻向山东老窝收缩,撤退至有利地形,准备补充休整后再行决战。
晋军发现齐军撤退,紧急跟进,推进到靡笄山,就是如今济南南郊的千佛山,晋、齐两军对峙,成箭拔弩张之势(千佛山附近今有山东师范大学,师大的学生们谈恋爱,常来千佛山)。
公元前589年,晋景公十一年,齐顷公十年,楚庄王死后第二年,春秋五大战役之第四,齐、晋“鞍之战”,即将爆发。

双方作战序列如下:

晋联军                                          齐方

中军元帅    郤克(晋国执政官)                    统帅    齐顷公
郤克战车上的车右(相当于保镖)郑丘缓                    邴夏(驾驶员)
郤克战车驾驶员    解张                                  逢丑父(车右、保镖)
监军司马(相当于政委)韩厥(未来晋国执政官)     
上军将    范文子(士会的儿子)                  右军将    国佐(齐上卿)
下军将    栾书(未来晋国执政官)                左军将    高固(齐上卿)
其他: 鲁军      季孙行父  正卿             
  叔孙侨如
卫军      孙良夫  上卿
石稷
晋军兵车800辆                                    齐军兵车500辆
鲁、卫兵车若干
从兵车数量看,晋方联军占了优势。目前,独立的骑兵部队依旧没有成形,兵车还是战场主力,谁的兵车多谁占便宜,爱怎么撞就怎么撞,把徒步的敌人给活活气死。这时候,又出来一个“余勇可贾”的成语。齐国人,所谓山东大汉,都像武松那样,两膀一晃千钧之力。齐上卿高固,贵为左军统帅,却凭个人之勇,突然发足猛奔,徒步冲击晋军营垒,用抛石器抡出去一枚石球,石球甩出去,打伤了晋国一个战车兵。驾驶员吓得撒腿就跑,高固跳上这辆兵车,擒获伤兵,一脚踩着他,驾车驰回齐营——大伙全看傻眼了。
高固系车于营前桑树上,宣示于部下将士:“欲勇者,贾余余勇可也”——想要“勇”的,花钱到我这里来买,还剩了好多呢。众人闻言,无不踊跃奔腾。(其实“勇”是不可数名词,不好一份份地卖。)
不过,这种匹夫之勇,不值得推广。
齐国人保留了东夷族古风,勇士所以很多。传说齐国有两个夸耀自己勇敢的人,一个住在城东,一个住在城西。一天,他们俩在路上意外相遇了,说:“姑且一起饮几杯酒吧?”
“可是没有肉吃啊。”
“你身上有的就是肉,我身上也有的就是肉,何必另去弄肉呢?准备点豆酱就可以了。”于是两人拔出刀子,互相割身上的肉吃,谈笑自若,越吃越爽,一直到死。(儿童切勿模仿!)
勇到了这个份儿上,就不如没有了。
齐人以勇为荣,已经到了不要命的地步,这个例子是其生动写照。
时至今日,山东人似乎还是勇的。有所谓“中国四大硬”:穿堂的风,拉圆的弓,半夜的那个,小山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