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里仁第二十章。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也。”
  此章重出。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大意:孔子说:“父母的年纪,不可以不知道。一方面为了他们【年纪大了还活着】而高兴,一方面为了他们【年纪大了还活着】而担忧。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孔子这句话的意义我想不必多解,各位自有明白。我想说得是:孔子这句话背后的意义。
  在说孔子这句话背后的意义之前,我想首先说说西方基督教思想与此有关的方方面面。
  我们知道,西方基督教文化与中华文化是恰恰相反,好比是你上我下,我左你右,在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上也是一个样子。孔子及儒家思想所强调的是和,譬如四世同堂,甚至是五世同堂是也,而西方基督教思想则是分,也就是子女成人以后就要离家独立生活。这没有办法,这是上帝的旨意。这些究竟是为什么呢?下面我们来细说。
  我们知道,西方基督教是出自犹太教的一个分支,而犹太教是发源与耶路撒冷,耶路撒冷是属于现在的中东地区,也就是以前的游牧民族地区。游牧民族有其特有的生活方式,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是也。客观的说,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不适应一大家子人在一起生活,而特别适应分散生活,这是因为牧草与水源所决定的,因为是游牧嘛!难道不是吗?所以说,这些大自然所造就的分散生活方式的价值观念就进入到了犹太宗教当中去了。基督教本是犹太教的一个分支,受其深刻影响自不必多说。公元四世纪,罗马帝国将基督教定为国教,从此基督教便全面展开了在欧洲的大发展;自然,也将犹太教分的生活方式,也就是子女成年以后必须独立生活的方式带入了西方人生活当中去了。
  我国长期以来是农业文明,人们祖祖辈辈是靠土地的耕种来生活,这样的生活方式与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来讲最大的区别是稳定,因为土地与房屋都是不动产嘛!这样的生活方式又决定“和”是最佳的选择,也就是一大家子人合在一起生活最有利,无论是生老病死还是播种耕耘,不是吗?所以说,为了这一大家子人能够更好的繁衍生息,亲情就是最好的纽带了,也就是说,中华民族为了在自己的这片土地上能够更好的生活,创造并使用了亲情这个价值系统,而孔子就是创造这个亲情价值系统的杰出代表。这个亲情主要体现在父母与子女身上,其次是兄弟姐妹等等。其实,孔子反复的、多角度的讲父母与子女关系问题,也就是子女如何对待父母亲的问题,从最根本处讲,就是在创造亲情这个纽带,好让我们能够生活得更好,不是这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