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关于“见志不从”。
所谓的志,在这里就是指父母的心意。这一点非常的重要,如果将“志”理解正确了,那理解孔子的这句话就没有问题了。所谓“见志不从”的确切意义是:子女看见对于父母轻微、委婉的规劝而父母不认从。
关于“又敬不违”。
我们中华民族有孝敬父母、孝顺父母的美德。殊不知,这种美德就是孔子所创造和教给我们的。在前几章节我们曾经学习过孔子关于孝的思想,后来有人将孔子“孝”与“敬”和“顺”的思想分别结合起来,形成了我们中华民族今天所共同认可的孝敬与孝顺父母的价值系统,这个敬,就是孔子此说的“又敬”,而“顺”,就是孔子此说的“不违”,“不违”不就是顺吗?
对于父母的敬,就是敬重。对于父母的敬重内涵丰富,含义很多。其中有:我们在以前讲过,人是群居的动物,既然如此,家庭这个小的群体就要有头领,这是世界的自然规律,没有办法。对于此,我们可以侧目自然界其它许许多多的动物,难道不是如此吗?动物尚且如此,难道我们人类可以脱逃吗?所以说,在家庭这个小的群体里面,父母亲就是这个小的群体之头领,这是当之无愧的,同时也是自然规律的体现,也可以说是没有办法的。在复杂而纷乱的社会生活里面,如果能够使得家庭这个小的社会群体生活的稳定、如意,就必须要保证这个小的群体之头领的地位与权威,而对于父母的敬,就是其中的手段之一。我们常说,是孔子为我们中华民族创造出了非常有益于我们繁衍生息的生活方式,其实这样的来讲一点都不过分,我们真是应该对于孔子思想时刻都要保持敬畏的态度于心情。此外,孔子“顺”之思想与“敬”之思想如出一辙,同样是为了家庭这个小的群体能够更好的生活,只不过是另外的一种方法罢了。
如果我们不去按照孔子的孝敬与孝顺父母的价值系统来做,那结果非常简单,这个家庭必然乱作一团。一个家庭乱作一团的生活是我们希冀的吗?当然不是,只有傻瓜才会有那样期盼。而我们现在那么多家庭的生活乱作一团,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处理好父母亲与子女的关系。也可以说,这些个乱作一团的家庭,他们更本就不晓得处理父母亲与子女的关系的有效方式方法,而这样的家庭在我们目前的社会中比比皆是,难道不是吗?所以说,要使我们社会生活中乱作一团的家庭越来越少,办法只有一个,就是在全国范围内上上下下努力弘扬和学习孔子思想,而不要象执政党目前这样,对待伟大的孔子思想羞羞答答!难道不是吗?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关于“劳而不怨”。
这里所讲的劳是操劳的老,所为操劳,就是替父母亲操劳。
这个“劳而不怨”是有基础个前提的,这个基础和前提就是:“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所以说,这个基础与前提对于“劳而不怨”来说是比没有这个基础与前提更增加了难度。也可以说,孔子在此所说的“劳而不怨”,是在难度比较高的情况下需要完成的。
一般情况下,我们作为子女,为父母而操劳是可以做到的。但是在“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的情况下再“劳而不怨”恐怕就不那么容易了。孔子在此情况下要求我们做到对于父母“劳而不怨”,其目的就是要求我们在一个比较高的层面上来做到对于父母的“劳而不怨”。要是在这个比较高的层面上能够做到对于父母的“劳而不怨”,那在一般的情况下做到对于父母的“劳而不怨”就不会有问题了,不是吗?
当然,要做到对于父母的“劳而不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要说“不怨”,就是“劳”,我们现在的很多人都不能够做得到。所以说,我们还都要共同的努力来做到对待父母的“劳而不怨”。
其实,做不到对待父母的“劳而不怨”,说到底,就是自私心理的表现。我们可以这样子来看,如果作为一个父母,他是否喜欢子女为自己“劳而不怨”呢?毫无问题,当然喜欢。不但如此,而且还是一百个的喜欢,既然如此,为什么不对自己的父母“劳而不怨”呢?这不是自私的表现是什么呢?不是吗?所以说,要真正做到对于父母的“劳而不怨”最最根本的就是要解决自私的问题,如果自私的问题不能够很好的得到解决,那么对待父母的“劳而不怨”是无法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