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里仁第十八章。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几——(ji基)轻微,委婉。
  大意:孔子说:“侍奉父母,要委婉的劝说他们。见父母心里面不愿意听从,还是要恭敬而不要违背他们,替他们操劳而不要怨恨。”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关于“事父母”
  孔子的这一段话是专门教导子女如何对待父母亲的。社会生活的常识告诉我们:人们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活的。这样就会出现一个问题,即子女如何对待父母?在这个问题上,孔子为我们开出了许多的价值系统,“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就是其中之一种。
  孔子此说的“事父母”,其实就是侍奉父母亲。孔子为什么会给我们开出这样的价值系统呢?我们知道,一般情况下,每一个人在作了子女以后都会有机会做父母,这是人类繁衍生息的规律所造成的,是没有办法的。按照这样的规律,父母亲一般要比其子女长20岁左右,有时甚至会更长。也就是说,当子女切实有能力侍奉父母亲时,父母亲的年龄已经达到40岁左右了。一个人40岁的年龄在今天看来的确是没有什么,但在孔子之时,40岁的年龄对于一般人来说,已经是一个相当的年龄了,因为那是的人均寿命大概也就是40岁左右,因为即便是在今天,有许多非洲国家的人均寿命也不过40岁左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当子女有能力侍奉其父母之时,其父母已近暮年了。已近暮年的父母亲难道不需要自己的子女来侍奉自己吗?再者说,今天是子女来侍奉父母,明天作为父母不也是被自己的子女来侍奉吗?这实际上是一种人类生活最良性的循环,难道不是吗?
  作为今天来讲,40岁的年纪真的不算什么,他完全可以不被子女来侍奉,相反他还可以侍奉自己的父母亲。但是,当自己的年龄到了七八十岁,甚至是更长时,难道还是不需要其子女的侍奉吗?这显然是不可以得,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孔子的“事父母”之思想永远需要,只要是人类还生存在这个星球上!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关于“几谏”。
  几,就是轻微,婉转的意思。
  所谓谏,在这里就是指用语言规劝父母亲改正错误。
  综合起来讲,所谓“几谏”的意思就是要用轻微和委婉的方式来规劝父母亲的错误。
  其实,一家人在一起生活,从本质上讲一般没有什么原则的问题,说得难听一点,无非就是一些鸡毛蒜皮之事,难道不是吗?再者说,子女一般情况下是要比父母亲小上20余岁,也就是说,这总是领先子女20多年的生活经验也是非常大的一笔宝贵财富,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一般情况下父母亲犯大错误的概率要大大小于其子女,这也是一个基本的规律。所以说,父母亲相对于其子女来说,既然犯不了什么样的大错误,子女们对于其父母亲所犯的小错误,还是以轻微和婉转的态度规劝比较好。退一万步来说,即便是父母亲犯了严重的错误,作为子女使用非轻微与婉转的态度规劝父母,那还有什么意义?何况还是一些微不足道的错误,不是吗?事实上,无论从那一个方面来讲,规劝父母亲的错误,最好的方式就是轻微与委婉!
  谏是孔子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的价值系统,在以后的历史长河中,孔子谏之思想逐渐发展成为我国的一个谏官制度。说起来,今天我们的政协和各民主党派制度,就是孔子谏之思想在今天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具体运用。实际上,政协和其他许多民主党派所能够起到的,无非就是谏的作用,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