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关于“礼让为国”。
  孔子“礼让为国”的思想中,所谓的让是建立在礼的基础之上的,那何谓礼呢?《四书五经》中有一经,名为《礼记》,里面专门而详细地记载了所谓的礼,其中还包括了诸多的治国道理,我们今天所讲的“小康社会”,就是出自《礼记.礼运》篇中孔子的叙说。
  作为今天,我们已经将孔子及儒家所创造的礼之思想破坏殆尽,在这方面危害最大和最为典型的就是执政党曾经大力支持的鲁迅对于所谓“礼教吃人”的谬论。其实,在这方面执政党是自掴耳光、唾面自干,既然“礼教吃人”,那今天还为什么使用《礼记》中孔子的“小康”之思想?
  当然,儒家礼之思想一方面遭到巨大的破坏,但另一方面,也有许多的内容并不一定适宜于受西方基督教文化深刻影响的今天。但无论怎样的说,作为古老的礼和需要新建立的礼,在今天都是十分的匮乏,所以说,在今天讲礼让就不是很方便。
  其实,我们可以交通规则中的某些条款来解释孔子的礼让思想。交通规则曾经有过这样的规定:下坡的车让上坡的车;轻载的车让重载的车;转弯的车让直行的车等等。在这些规定当中,所谓的让就是为为什么而让来服务的;也可以这样说,这个规定之中的为什么要让的原因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礼,为了这个礼而让就是所谓的礼让,这就是孔子礼让思想的真正意义所在,所区别的只是将这种礼让的思想使用在了治理国家的上面罢了。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孔子这里所说的“何有”是指用礼让的思想来治理国家有什么困难吗?就是啊,孔子说得有道理啊,用礼让的思想来治理国家究竟有什么困难呢?实际上,用礼让的思想治理国家真得是没有什么困难,这就好比我们同时进一个门,互相让一下一样(我们常说得让对方先走,不就是让在前头吗?),这样做有什么困难吗?可能所谓举手之劳都称不上,不是吗?
  回首我国几千年的历史,凡是坚持礼让思想治理国家的时候,都是相对和平、安宁的时代,相反都是争斗、混乱、无序的年代。这与道路行车是一个样子,如果大家都互相谦让,什么样的道路条件都可以顺利通过,反之则再优越的道路条件也拥堵不堪。当然,所谓道路的顺利通过与拥堵不堪之结果在利益获得与麻烦产生方面都是平常,但是,如果不是以礼让之思想来治理国家,那就是用不礼让的思想来治理国家,也就是用争斗的思想来治理国家,所谓与人斗、与天斗、与地斗其乐无穷是也!其结果是斗出了“大跃进”;斗出了“三年自然灾害”死了几千万人;斗出了“三反五反”;斗出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斗出天昏地暗,斗出全民道德真空,斗出我国几千年来最惨不忍睹的混乱时期,那灾难就严重了,难道不是吗?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其实,只要是我们理解了孔子礼让为国的思想,再理解孔子的“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的思想,就方便和简单的多了。
  孔子的“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的思想其实质就是:如果不能够以礼让的思想来治理国家,那礼,也就是社会秩序就根本无法建立。如果作为一个社会没有秩序,那整个社会乱作一团就会成为现实。所以说,孔子礼让思想的最终目的还是从根本上来保证社会秩序的稳定,也就是我们今天常说的稳定压倒一切。如果没有社会的稳定,我们将一事无成,M时代的例子殷鉴不远,不是吗?看看我们的今天,社会较长时间的保持稳定,国家和人民作了多少的事情。再看看M时代,我们又做了些什么?真是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难道不是吗?
  以上我经常讲,孔子思想是最有益于我们生活的思想,难道不是吗?所以说,孔子思想是从我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来关照我们,教导我们最好的生活方式,难道不是吗?
  现在还有那么多的人不理解甚至是反对孔子思想,当然,里面的原因是复杂的,这我们都可以理解,但又一条是铁定的,那就是:反对孔子思想的没有一个是好人,诚然,有一天你觉悟了,不反对孔子思想了,你可能会成为一个好人,但那是另外的一回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