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里仁第十二章。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大意:孔子说:“”能够用礼让来治理国家,那还有什么困难呢?不能够用礼让来治理国家,怎么能够实行礼呢?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关于“礼让”。
  从孔子的这一段语录可以看出,“礼让”的价值系统出自孔子。
  “礼让”的价值系统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礼让”从根本上讲是为和谐而服务的,也可以说,和谐的基础就是“礼让”。如果没有“礼让”,所谓和谐是无法做到的。现今社会讲和谐,当然这是无可非议的,但是,只是讲和谐而和谐是做不到的,到头来搞不好只是说说而已。孔子的“和”之思想,它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系统,“和”只是一个表象,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所谓的目标。为了达到这个表象,也就是目标,还要其它诸多的系统需要建立与配合。譬如建筑一个大厦,从外表上看是一个大厦,但细究,大厦包括土建,土建包括地基、混凝土结构,还有钢结构、装修等等复杂的综合系统。如果没有诸多的复杂系统所构成,所谓大厦是不存在的,所谓和谐也是一样。
  作为今天,我们仍然在频繁的使用着“礼让”的价值系统,只不过是没有用在治理国家的上面,而是使用在了道路交通管理上面,所谓“礼让三先”是也。当然,我们可以不问“三先”的问题,但是,作为“礼让”却是孔子的思想。
  为什么交通管理要使用“礼让”的价值系统呢?我们知道,交通事故的相当大的比例是因为机动车、行人等争抢行驶而造成。所谓争抢行驶的“绝对值”就是“礼让”,不是吗?如果大家都让了,而且是更高层次的“礼让”,试想,因为争抢而发生的交通事故还会存在吗?如果这些个因为争抢而造成的交通事故不存在,请问,我们会有多少的人不用失去生命,多少的财产不用损失?难道不是吗?
  在国家治理上的道理与交通管理的道理是相同的。因为在国家的治理上也有许许多多的“道路”,不过这个所谓的道路是不同于我们常见的普通道路。这些个无数的、相比我们车辆行驶道路不知要复杂多少倍的所谓道路,譬如立场、观点、升迁、晋级、职称等等等等方面,都是存在争抢的问题,但是,这些个争抢对于社会、个人所造成的伤害要远远的大于交通事故对于人们生命及财产的伤害,有的时候甚至是天上地下。譬如“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三反五反”、“公私合营”等等,难道不是吗?如果要按照孔子的“礼让”思想来治理国家呢?这些一个接一个的国家、民族之灾难还会发生吗?如果这些个国家、民族的灾难不发生,那我们的国家、民族是什么样的福祉啊!难道不是吗?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关于“礼让”。
  实际上,孔子所说的“礼让”是两个概念,一为礼,二为让。也可以这样说,礼为让提供了先决条件,而让又为礼做出了结果。礼与让虽然是两个概念,但最终所追求的目标是让。
  孔子所说的让是“礼让”,也就是在礼的基础之上的让,而不是无条件的让,也就是无原则的让。所谓无原则的让,不是孔子的真思想。
  以上我们曾经说到过礼,礼的本质是秩序,也就是说,孔子所说的让,是在秩序前提下的让。礼的本质是秩序没有问题,但是礼的内容太繁杂,包含也很多。无论怎样讲,礼最终都是为秩序而存在的,也可以说,礼所追求得最终的目标是秩序。
  所谓“礼让”,我们也可以这个样子来理解,所谓让,它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是为了秩序。礼的最终目的是什么?也是秩序。所以说,礼与让虽然是两个不同的价值系统,但所追求的最终的目标是一致的,这就是秩序。这也就是为什么治理道路交通要使用“礼让”的价值系统了。其实,“礼让”在道路交通方面所起的根本的作用就是保持秩序,秩序保持好了,交通不就安全和顺畅了吗?交通安全和顺畅难道不是我们每一个人所真诚希望的吗?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关于“礼让为国”。
  “为国”的“为”是作为的为,在这里引申为治理国家。因为“为”后面的概念是“国”,所以这个样子来说。
  孔子的“礼让为国”思想,实质上就是就是指用“礼让”的方法与态度来治理国家,当然这是对于执政者来说的。为什么要用“礼让”的思想来治理国家呢?不这样子不可以吗?下面我们细谈。
  用“礼让”的思想来治理国家,首先得建立“礼”,不然怎么谈得上“让”?
  我们知道,礼的本质或核心是秩序,也就是说,在国家的治理方面,为了达到一个良好的秩序,就必须建立“礼”,“礼”其实就是一种
  规范,好用其来达到秩序的目的。譬如排队购物。我们为什么要排队购物呢?不这样子可以吗?其实,作为排队购物,排队的行为本身就是一种“礼”,大家都按照这个“礼”来做,队不就排起来了吗?排队是为了什么?不言而喻,当然是为了购物,而且是为了更好的购物,不是吗?所以说,作为排队这种的“礼”,其实质就是达到一种排队的目的,进而使购物的整个过程都井然有序,井然有序的购物过程无论对于谁来说,都是一种最佳的选择。相反,如果没有“礼”,就就不会产生排队现象,购物不排队,无论对于谁来讲都是一种麻烦,至少是不便,不是吗?如果将购物的井然有序和乱作一团糟相比较,作为购物的各个相关方究竟是选择哪一种购物的方式呢?
  作为国家的治理要远比排队购物那样简单,而且是不知道要复杂的多少倍,但是,作为治理国家无论是多么样的复杂,“礼让”的道理是一样的。换言之,如果失去了“礼让”,不论是购物或是治理国家,都是不可以的,因为没有了秩序的必然结果就是混乱,而混乱对于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来讲都不是一个好消息。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关于“礼让为国”。
  治理国家,无外乎两种手段,一为德治;一为法治,而且是不受宗教、文化等的影响。换言之,无论世界上哪一个国家,治理国家都是上述两种方法而不存在第三种方法。作为今天来讲,就是我们常说的
  以德治国,依法治国。
  作为依法治国,也就是用法律来调整和规范人们的行为,在这一点上说的是用道德已经无法规范和调整的行为,才使用法律来规范与调整。但是,人们有许多的行为作为法律是无法规范与调整的,也有的时候,人们的行为是用不着法律来规范与调整的。
  作为以德治国,就是用道德来规范与调整人们的行为。作为道德与法律的根本不同就在于,道德可以规范与调整人们的一切行为,但有的时候作为道德的无能为力其原因并不在道德本身,而问题是出在治理国家人的身上,譬如对于道德的忽视甚至是反对。作为法律则不同,道德可以规范与调整的范围,有诸多的区域法律是无法规范与调整的,而作为道德,它是可以对人们的全部行为都可以进行规范与调整。
  作为道德,它的范围很广泛,其中就包括礼,也可以说,礼是道德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以上曾经讲过,所谓礼,其本质就是秩序。也就是说,人们社会生活的秩序是通过礼来达到的。也可以这样说,没有礼,就不会有良好的社会生活秩序。
  作为整个国家的社会生活之中,当然也包括政治生活,同样,国家的政治生活一样需要秩序,而且国家政治生活中的秩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更显的更加重要。当然,国家的政治生活中有许多的地方是依靠法律法规来调整与规范的,但是,有许多的地方法律法规是无法调整与规范的,怎么办?就得依靠道德和道德里面所包涵的礼,而礼的功能与目的非常明确,就是保证其秩序,仅此而已,至于其他的部分则交于道德中的另外组成部分来完成,这就是孔子为什么要说“礼让”为国”的原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