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里仁第十一章。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放(fang 仿)----依。
  放,还有放纵的意思。
  行,就是行动。可以引申为做。
  怨,就是埋怨、怨恨的意思。
  关于利与怨。
  这是孔子单纯对于利最为明确的态度。
  所谓利,无外乎两种意义。一为利;二为益。所谓利,就是利润。所谓益,就是好处。
  按照孔子思想,如果一个人总是将利益作为自己的追求目标,也就是事事按利益行事,他必然会遭致怨恨。为什么呢?首先,我们必须得承认,孔子此说的确为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规律。其实,这个规律也适应与野生动物界。
  我们知道,在任何的时候,所谓的利益都是有限的,否则就不称其为利益了,不是吗?既然利益在任何时候都是有限的,作为一种社会资源,就会出现分配的问题,所谓分配问题又牵扯到公平、公正的问题
  。作为公平与公正,如果处理不当还会引发动荡,所谓不平则鸣是也。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呢?我们在以上曾经说过,孔子所说的天命思想 其实质就是一种伟大而神奇的力量,这种伟大而神奇的力量是向着更加有益于人类繁衍生息的方向发展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作为人,每一个个体都存在着更加有益于自己繁衍生息的权利,在这一点上应该是绝对的公平,而这种的公平不是什么人给的,而是天命,也就是那种伟大而神奇的力量所赋予的,对于这种的公平,是任何人、任何力量所不能够剥夺的。既然如此,作为每一个个体,在社会生活中获得自己的利益就是我们常说的所谓天经地义 。但,一面是:作为每一个个体,在社会生活中获得自己的利益就是我们常说的所谓天经地义 ;另一面是:利益作为一种社会资源是有限的。在这种的情况之下,如果是某一个人、一个集团等对于有限的利益资源进行争夺,也就是孔子所说的 “放于利而行”,那自然就会引起其他人、其他集团等的“多怨”了,难道不是吗?所谓的“多怨”,也就是怨恨,其实质就是某些人、集团等对于其他人、集团等对于利益的争夺而给自己造成不公平的一种强烈不满之态度罢了,难道不是吗?这也同是孔子为什么说“放于利而行,多怨”的道理所在。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以上我们讲过,孔子的这个思想在野生动物界也是适用的,也可以说,孔子的这个思想,在整个生物领域中是适用的。
  有许多的野生动物是通过集体的力量来捕猎的,譬如狮子、狼、野狗等等。当这些个动物捕到猎物分食的时候,如果某一个动物为了使自己能够得到更多的猎物而将其它的动物排除在分食的可能性之外时,这个动物肯定会表示出强烈的不满,这种的情况我们可以在有关动物的电视节目中经常的见到。其实,这种情况的出现,就是这一个动物只顾自己而忽视了其它动物的存在,在这种的情况之下,其它的动物当然就会有所谓的怨恨了,不是吗?野生动物之间的这种情况的出现,其实与我们人类感受时一样的,当一个人或是一个集团侵犯了其他人及集团的利益时,一定会引发这个人或是集团的不满与怨恨,不是吗?所以孔子说“放于利而行,多怨。”
  孔子之所以说“放于利而行,多怨”,其实就是从另外一个角度告诉我们,当你追求利益时,一定要考虑到其他人的感受,也就是掌握一个合适的度,否则会引起其他人的怨恨。其实道理是一样的,反过来来讲,如果其他人侵犯了你的合法权益,你也是会生出怨恨,此时,难道你还是希望其他人继续不断的侵犯你的合法权益权益吗?自己不喜欢这个样子,那就也不要对其他人这个样子,也就是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就是这个道理吗?
  孔子的“放于利而行,多怨”之思想,其根本目的就是要人们在取的利益得同时,一定要照顾到其他人的感受。这样,在人们获取利益的同时,也是在一个比较和谐的范围之内。在这个和谐的范围之内获得利益,是最有益于我们社会生活的。如果不是这个样子,而是相互获取利益时根本就不考虑他人的感受,那我们的社会生活就会一塌糊涂,糟糕的很。其实,在获得利益的同时根本不考虑他人的感受是互为的,也就是说,在我伤害你的同时,我也被你所伤害。所以说,伤来伤去最终伤害的是自己,这是一个恶性循环。反之则是一个良性循环,而恰恰孔子为我们所提供的就是一个非常良性循环。
  生活是需要科学的,而不是盲目的。也就是说,只有科学的生活,生活才能够和谐幸福,而孔子为我们所提供的,就是科学的生活方式与方法,难道不是吗?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由于长期对孔子及儒家思想的蔑视和无知,导致了目前社会集体对于利益的追求,也可以说,目前我们社会的绝大多数人,以至于占我国人口95%以上的人都在互相激烈的争夺着利益,其结果是民怨沸腾,而这种的所谓民怨沸腾是相互的,也就是互为的。
  从执政党方面讲,也是公开的宣称要维护执政党的利益。既然如此,必然就要与其它的利益集团及利益人争夺利益,这是不言而喻的。
  执政党的中央政府与其地方政府也是在激烈的争夺着利益,这也是明摆的事,明眼人对此是不会质疑的。
  即便是中央政府各个部门之间,及地方政府的各个部门之间也都是在相互争夺着利益。
  执政党的各级政府,都在残酷的与民争利,所谓乱收费是也。可以这样的说,无论执政党哪一级政府和哪一个部门,没有一个是没有乱收费纪录的。所谓暴政不已、腐败不止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由于执政党的“带头作用”,直接导致全民争利,其表现就是人与人之间,包括亲人们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行业与行业之间等等都是在相互争夺着利益。譬如,在购房人集团强力抱怨房地产商的无耻之时,殊不知,他们也是侵害房地产商的另一群无耻之徒,如工商、税务、公安、城建、环保、法院、检察院、房地产商的上下游企业等等,呜呼!当我的利益被其他人侵犯时我就抱怨,甚至是怨恨。反过来我又去侵害另外人的利益,导致另外人的抱怨甚至是怨恨。我们国家民众目前就是在这样一种相互的抱怨,甚至是相互怨恨的激烈漩涡中生活,所以说,这是我国几千年来从未有过的黑暗时期!
  再看看今天我国几千年从未有过的民怨沸腾,难道孔子说的:“放于利而行,多怨”不是真理吗?所以说,要想彻底解决怨的问题,就不要“放于利而行”,难道不是吗?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我们知道,孟子是亚圣,也就是说,作为圣人,除了孔子就是孟子,这是历史所赋予的,也是公认的。我们之所以说到这一点,就是因为是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
  关于孔子利的思想,孟子也同样作了继承和发展。非常重要的是,孟子将已经继承与发展了的孔子利之思想放在了《孟子》七篇的首篇首章,由此可见孟子对于孔子利之思想的极端重视。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里说,孟子见到梁惠王,梁王说:“你这位为老先生,不远千里而来,一定将有利于我的国家吗??”孟子说:“王,何必说利?有仁义就可以了。如果王说:‘何以利我国?’大夫说:‘何以利我家?’士与百姓说:‘何以利我身?’如果是这个样子,就等于是上下互相争利,而国家就危险了。一个有万辆兵车的国家,将其国君杀害的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之家。一个有千辆兵车的诸侯国,杀害其君主的一定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大国的大夫能够从万辆兵车的国家拥有千辆兵车,诸侯国的大夫能够从千辆兵车的诸侯国里拥有兵车一百辆,这些大夫的产业不能说是不多了。假如真的是重利轻义,那么这些个大夫不将国家的产业都夺了去,是永远不会满足的。”
  我们的国家现在不正是如孟子所说吗?中央政府说何以利我国?地方政府说何以利我省?普通官员与百姓说何以利我自身?难道这不是上下交征利吗?按照孟子之思想,这难道不是国家的危险吗?国家都已经这样的危险了,还上上下下不断的交征利,难道就非得亡国不可吗?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以上我们曾经论断过,说是孔子思想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至此,会有人来问,孔子思想是否适应于西方世界?西方世界是资本主义制度,是以利益为最大化的制度,按照孔子思想,西方世界岂不是怨声载道、民怨沸腾吗?按照孟子思想,西方世界岂不是一直都处在国家危险之中吗?但西方世界并不是这个样子啊!这是为什么?是不是孔孟思想有问题?还是有其他的什么原因?
  是这样的:首先,作为孔孟思想,一点问题也没有。孔孟思想不但适应与中国,同样也是适应于全世界,所谓放之四海而皆准是也!
  下面,我们来全面解析上述问题。
  作为西方世界,也是基督教世界。所谓基督教世界,就是上帝的世界。在西方世界,按照上帝的旨意,人活着并不是为了吃穿,而是为了上帝口中说出的每一句话。既然如此,上帝曾经说过,财主是不能够进天堂的,财主进天堂要比骆驼穿过针眼儿还困难。这实际上就是断绝了每一个基督教徒做财主的意想。换言之,在西方世界,是没有人会愿意做财主的,因为死后进不了天堂就要下地狱,根据基督教教义,所谓下地狱是一件十分恐怖的事情,这是其一;其二:根据上帝的旨意,人的一生是要不断捐款(物)的;捐款(物)有两种形式,一为明捐,就是光明正大的捐;二为暗捐,所谓暗捐,按照上帝的旨意就是要做到左手做的事情不要让右手知道一个样;其三:西方人纳税的意识特别的强烈,之所以是这个样子,其根源就是来自上帝,是上帝明确要求要让其教徒向凯撒大帝纳税。
  综上所述,问题的关键是这个样子的:按照马克思.韦伯的杰出理论,资本主义只会产生在基督教国家,而不会出现在其它文化背景的国度。当然,事实也是如此。所谓资本主义,就是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目的。既然如此,按照孔孟思想,西方世界不应该是这样的和谐、幸福、愉快的生活啊!其实,窍门就在我们以上所说的那三个问题,即永不做财主、捐、纳税。这个样子问题就逐渐明显了,作为资本主义以追求利益最大化没有问题,但最最重要的是:当他已经追求到了利益最大化以后的问题。也就是说,当最大利益已经追求到了以后,并不是由利益最大化的拥有者自己享用,而是将其绝大部分一定要捐出去,包括明与暗;当然还要纳税。因为按照上帝的旨意不能够做财主,所以个人财富对于一个基督教徒来说并不重要。
  作为每一个基督教徒,既要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同时又要将已经追求到的最大利益返还于社会。既然如此,作为社会的其他人还会有怨吗?国家还会危险吗?当然不是,是的只有和谐、幸福与愉快吗?难道不是吗?
  所以说中西文化的路径不同,所谓殊途同归、豆腐一碗,一碗豆腐是也!作为孔子及儒家思想,他的目的和手段是:不要过度的最求利,这样会给社会及每一个人带来麻烦,严重时甚至会危害到国家的安全。作为基督教,他的目的与手段是:征利完全可以,但要将其基本上返还社会,这个样子社会就不会生出怨恨,国家也就不会有危险了,难道不是吗?。所以说,问题的全部原因就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