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关于孔子此思想在企业经营中的应用。
我们知道,无论何时,君子都是社会力量的中坚,在企业经营中也是一样。很显然,如果这个企业君子多多,那这个企业一定是兴旺发达。反之,这个企业必然灭亡。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回顾以往诸多的所谓国有企业,那里面上上下下所充斥着的几乎都是一些小人。这多小人,经营企业一窍不通,但搞起尔虞我诈、你争我夺等确实行家里手,所以说,这些个小人将企业搞得乌烟瘴气、死气沉沉,难道不是吗?正是这些个小人,搞垮全国多少的企业?可以说,不计其数。反观今日之健康企业,肯定的是:1、企业一把手应该是君子;2、企业领导班子应该绝大多数是君子;3、企业的中坚力量应该有许多的君子。不然,这个企业是无法健康的。譬如,一个人如果健康,应该是全方位的健康,包括大脑、肝、胆、脾、胃、肾等等。如果一个人的大脑不正常,你能够说他是身体健康吗?难道不是吗?所以说,以往的国有企业中绝大部分都是不健康的,甚至使濒临死亡的。究其原因,就是企业的大脑、肝、胆、脾、胃、肾等等诸多脏器出现了严重的问题,而造成这些个严重问题的原因则是,小人所为!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关于孔子此思想在企业经营中的应用。
今天的企业所建立的制度,应该是现代的企业制度。所谓的现代企业制度,他的渊源来自西方文化,也可以说是来自基督教文化。你如果对于西方的基督教有一定的了解,便可以发现,现代企业制度中有浓浓的基督教色彩。在此,我们可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譬如说,现代企业制度中有全球化的问题。所谓全球化的问题,说到底就是基督教的问题,因为在基督教看来,更准确地说是从上帝的眼睛里面,这个世界上是没有国家这个概念的,因为整个世界,甚至是包括广袤无垠的太空都是属于上帝的,所以说,国家的概念对于上帝来说是完全不能够容忍的,也可以说,国家简直就是对于上帝无限权威的挑战,当然这是基督教的立场与观点。看到此会有人问,西方基督教既然没有国家的概念,那人家为什么称为美国、德国、法国等等?事情是这样的,我们之所以称人家为美国、德国、法国,是我们自己翻译的问题,是我们中国人按照自己的习惯这样称呼人家的,同时也是不懂得基督教文化的表现。其实作为美国人、德国人、法国人看此也是一头的雾水:我们什么时候有了国家了?实际上准确的翻译应该是美利坚、德意志和法兰西。如果都是按照我们自己本民族的价值观和不懂得基督教文化的情况下来翻译西方的“国家”,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奥地利等就不应该这个样子来称呼了,不是吗?
以上之所以说了这么多的话,其目的就是想将这样一个道理讲明白:在西方基督教中,也就是在上帝的眼睛里面,是没有国家这个概念的,将这个问题讲明白的目的也是为了更加清晰地阐述现代企业制度中的全球化问题。
既然现代企业制度中有全球化的问题,那孔子所说的“小人怀土”思想就会与其格格不入,不仅如此,它还会阻碍企业全球化的进程,不是吗?但是,“好男儿志在四方”和儒家的“四海之内皆兄弟”之思想可以与现代企业制度中的全球化问题在根本上对接,而且是一点问题也没有,不是吗?所以说,在中国的今天,即便是建立和发展现代企业制度中的全球化问题,也是离不开孔子及儒家思想的文化接口。
虽然我国有“好男儿志在四方”和“四海之内皆兄弟”的价值系统,老实说,与西方基督教“全球化”的精神相差甚远。譬如基督教的传教士,他们为了向人们传上帝之福音,就是上刀山下火海都在所不辞,更何况区区远路?这种精神真是令人景仰!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关于中国文化的扩张问题。
历史的看,中国文化是充满扩张的。其脉络是:由最早的黄河流域,直至今天的世界各地。
中国文化的扩张与基督教、伊斯兰教不同,他是温和的、缓慢的、深深的扩张。譬如,孔子及儒家思想产生于黄河中下游,而后慢慢的渗透到整个中华大地的各个民族;孔子及儒家思想还渗透到了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家,成为这些国家的主流思想。究其原因当然会很复杂,但是,作为孔子及儒家思想的扩张性来讲,却不能够离开孔子的“小人怀土”之思想。
“小人怀土”之思想的潜在意义是:只有小人才怀土,而作为君子是不能够怀土的,不然,君子还称其为君子吗?那不成为小人了吗?所以说,做为君子是一定不能够怀土的。既然君子是不能够怀土的,那君子只有“志在四方”了,不是吗?从这个意义上说,君子只有一条路可以走,那就是志在四方,而怀土是万万不可能的。
作为君子不怀土而志在四方,这就是中国文化扩张的最最基础之所在。西方基督教文化扩张靠什么?传教士起到了非常巨大的作用;伊斯兰教文化扩张靠什么?清真寺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孔子及儒家文化扩张靠什么?儒家一没有传教士;二没有教堂、清真寺,儒家靠的就是君子,更直接的说就是君子的不怀土之思想。也可以说,孔子思想中的君子不怀土的情怀,就相当于了基督教的传教士,伊斯兰教流动的清真寺,不是吗?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关于“小人怀惠。”
孔子所说的“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其实都是一些规律。在孔子的思想之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都是属于规律性的。
其实,“小人怀惠”就是一种规律;也可以这样说,凡是小人,他必然“怀惠”。
孔子此说的“惠”,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小恩小惠”中的所谓小惠。
小人为什么思念这种小惠呢?我们知道,所谓的小人,就是道德、能力等都是非常弱势的一个群体。既然如此,他们改变自己生活的力量就很小,换言之,一般情况下,小人的生活都很容易陷入窘困之中。这样说来,所谓的惠对于这些个小人来讲,就显得比较重要,所以小人要怀惠,这是其一;其二,一般情况下,小人并不计较惠的来源,所谓有奶便是娘是也。而君子则不同,一、君子并不在意生活是否窘迫,他在意的是能否离开仁德,所以君子并不“怀惠”;二、君子特别的在意惠之来源。当然,君子并不排斥惠,但是,如果所谓的惠有问题,作为君子是一定会拒绝的,不然就不是一个真正的君子了。说道此,会有人疑问:有一些小人身居要职并财富丰裕,这样的人还会“怀惠”吗?回答是肯定的。为什么?我们知道,凡是小人都是道德水平低下的人,不然就不是小人了。之所以是这个样子,其根本原因就是没有解决好私欲的问题。既然如此,私欲是不拘小惠的。不但如此,私欲还会为小惠大开“方便之门”,难道不是吗?所以说,作为小人,他是每时每刻都“怀惠”的,而并不在意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