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里仁第十一章。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怀----思念。
  怀德----存其固有之善。
  怀土----溺其所安之处。
  怀刑----畏法。
  怀惠----贪利。
  大意:孔子说:“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乡土。君子思念的是用刑法来治理国家,小人思念的是小恩小惠。”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关于“君子怀德”。
  所谓怀,还有想念和心理包藏着某种思想感情的意思。
  我们以上曾经说过,孔子为君子的概念创造了诸多的内容,使得君子的价值系统非常的丰满,孔子的这一段关于君子的论述就是其中的一部分。
  所谓“君子怀德”,就是作为君子,总是思念、想念、心理包藏着道德。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呢?因为有两层原因:1、为了使自己得好;2、为了使别人得好。说到底,所谓道德是为人得好的,而不是为人所得不好的。假若道德可以使人得不好,那还要道德作甚?假若道德不能够使人得好,那还要道德作甚?难道不是吗?
  道德怎样才能够使己、使人得好呢?我们知道,所谓道德,其本质就是非常有益于人类生活的言行。也可以说凡是有益于人类生活的言行,它就是道德。所谓有益于人类生活的言行,就是所说出的话,都是有益于人的生活的。当然,这些所谓的有益于人生活的话是有标准的,而不是人云亦云的;就是所作的事情,都是有益于人的生活的。当然,这些所谓的有益于人生活的事是有标准的,而不是人云亦云的。这些所谓的有益于人类生活言行的具体标准,可以说,几乎都是存于孔子及儒家思想之中。也可以说,按照孔子及儒家思想去做,就是道德。不然为什么会将孔子、孟子思想称之为孔孟之道呢?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关于“君子怀德”。
  孔子所说的“君子怀德”是一种定式,也就是说,只要是君子,就一定怀德,不然就不成其为君子。
  我们以上曾经讲过,所谓君子,就是成德之名。也就是说,只有成了德的人才可以称其为君子。那什么是德呢?所谓德,简单的说,就是有益于人们生活的言行。作为一个君子,也就是成德之人,他一定是说和做有益于人们生活的言、行。既然一定是说和做有益于人们生活的言、行,那“君子怀德”就是一件十分正常的事情了,不是吗?所以说,“君子怀德”的逻辑关系是:既然是君子----就已经是成德----既然是已经成德----这个德就一定会在君子身上发挥作用----也就是“君子怀德”。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关于“小人怀土”。
  所谓小人,我们不敢说是孔子的创造,但是,孔子的确为小人的价值系统创造了诸多的内容,这是事实。
  小人是孔子经常使用的一套价值系统,在这同时,小人也确定了人以群分的客观现实。也可以说,人是分类的,是不一样的,这就如同人的五指短长不一。当人,作为小人,不见得永远是小人;今天是小人,明天就有可能不是小人,而成为一个君子。
  所谓小人,所对应的就是大人、君子等等。小人之所以与大人对应,顾名思义就是小;小还有道德含量小、威力小、能力小、作用小等等方面。总而言之,小人就是一大群道德含量小、威力小、能力小、作用小等等的人,而且是人类中的相当一大部分的人。作为今天来讲,小人占了我国社会中的绝大多数的人,如果一定要用百分比来表述的话,我国目前的小人之数概有90%以上。我之所以这样说,其实并不夸张,在一个道德沦丧、信仰真空的,也就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从未有过的黑暗时期,这样的小人比例已经是非常的宽容了。说道此,可能会有许多的人不赞同甚至是反对我的观点,这不打紧,让他们研读一下我国的历史典籍就可以了,保险会反过来拥护我的观点。话又说回来,之所以出现会有许多的人不赞同甚至是反对我观点的现象,说到底,这些人都是十分的缺乏我国的历史知识,也可以说,这些个人对于我国的历史一窍不通,他根本就不知道我们的祖先都作了些什么,是怎么样治理的国家,取得了什么样的成就等等。既然如此,这些人就从根本上分辨不出今天之黑暗,他们以为腐败不止、暴政不已是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哩;他们还以为中华民族几千年都是这样过来的呢!更有甚者,有许许多多的恬不知耻的小人还将黑暗的现实“描绘”成盛世,呜乎哀哉!当然,如果不是这个样子,在今天为什么小人之比会占到我国总人数的90%以上呢?不就是这个问题吗?难道不是吗?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关于“小人怀土”。
  所谓“怀土”,就是思念、怀念乡土。当然,思念与怀念乡土本身没有问题。不过,孔子所说的“怀土”是一味的,或者只是知道思念与怀念乡土的一种情况。也可以说,对于乡土的思念与怀念本无可指责,但是如果只是知道思念与怀念乡土,而不知道别的,这就有问题了,也就是说,按照孔子思想,这就是小人之举了。
  我国有一句话叫“好男儿志在四方”,话说得虽然是好男儿,但其实就是君子之为,这句话所对应的孔子思想就是“小人怀土”,不是吗?为什么小人就“怀土”,而好男儿却志在四方呢?
  以上我们说过,所谓小人就是道德含量小、威力小、能力小、作用小等等的人。既然如此,他们是很难顾及他人的,当然,想顾及更远的人也是不可能。再者说,这些小人也不会产生顾及他人的想法,不然怎会是一个小人呢?以上所说,其实都是小人之所以“怀土”的深层次原因。
  虽然孔子没有说君子就不“怀土”,但我们理解,君子就是不“怀土”。之所以这样说,原因有二:一、如果君子也是“怀土”,那君子与小人就分不开了。所以说,君子是不会“怀土”的;二、孔子就曾经自诩为君子,再从孔子一生的经历来看,特别是孔子的周游列国,可以说孔子作为君子是不“怀土”的。也可以说,孔子的一生就是君子的一生,也同是不“怀土”的一生,难道不是吗?
  为什么作为君子就不“怀土”,而“志在四方”呢?其实君子之所以“在四方”,关键就在这个“志”上面。所谓志,就是心意,也就是说作为君子有“在四方”的心意。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呢?我们以上曾经讲过,作为君子,他是社会生活的中坚力量。既然如此,君子就要担负起应尽的社会责任;这个社会责任就是使得他能力所及地方的百姓都能够过上幸福的生活。既如此,作为君子他当然无法“怀土”,而又只能够“志在四方”了。所以说,这就是为什么“小人”只能“怀土”,而君子则“志在四方”的根本原因所在,难道不是吗?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关于“君子怀刑”。
  朱熹将“怀刑”解释为“畏法”,当然这是一种解释。不过,“怀刑”中还是有思念、怀念刑法的意思在里面,当然这是我的理解。其原因如下:
  孔子此说的“怀刑”,是指君子的“怀刑”。所谓的君子,其实质就是社会的中坚力量。既然如此,君子就要担负起治理国家的责任,当然参与治理国家的方式方法很多。不过,作为治理国家无论如何是离不开刑法的。关于这一点,孔子曾经明确地说过:“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既然是治理国家离不开刑法,作为君子思念与怀念刑法就是十分正常与自然的事情了。
  作为刑法,无论是什么样的国家、民族以及宗教背景,它都是离不开的,关于这一点,毋庸置疑。其实,所谓刑法所解决的问题就是因为道德没有解决的,而必须由刑法来解决的问题。这些所谓的由刑法来解决的问题,是永远会存在的,而一点儿也不在意该问题会出现在什么样的民族、国家和宗教背景。
  刑法是须臾不可离的,离开刑法作为社会是无法想象的。而作为君子思念与怀念刑法,其最终的目的还是想通过刑法来更好的治理国家。毕竟孔子所说的“君子怀刑”并不是单纯的只是用刑法来治理民众,而是为了整个社会的利益不得已所采用的方法,当然这里面还包含着因为道德已经无能为力的因素。所以说,如果道德无奈,刑法又不作为,请问,任何一个社会能够正常的运转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