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仁第十章。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適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適(di 敌)----可以。
莫----不可以。
比(bi 必)----从。
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之事物,没有一定要怎样做的模式,也没有一定要不怎样做的模式,怎样做合情合理就怎样做。”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適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孔子的这一句话,充分代表了孔子及儒家思想的巨大开放性、包容性,也可以这样子说,纵观世界各种文化,从来就没有一种文化像孔子及儒家思想有这样的开放性、包容性。从实质上讲,受孔子及儒家思想深刻影响的中国文化,从来都是开放的,包容的。回顾我国几千年的历史,事实难道不是这个样子吗?现今,不知有多少的人,包括上上下下的执政者,还有所谓大学、科研院所里的所谓教授、专家、学者,他们根本认识不到这一点,而一直将孔子及儒家思想认为是封闭的,排斥的。这些个愚蠢之人,也可以说是一群的傻瓜,呜呼哀哉!
现在我们就来说说孔子及儒家思想的巨大开放性、包容性。
我们知道,孔子及儒家思想的核心是无神论,也就是说,在孔子及儒家思想里是没有神的。就是因为非常非常重要的这一点,所以孔子才能够说出“无適也,无莫也,义之与比”的宏大智慧之话。
事实上,我们说某一种文化具有开放性、包容性,其实质就在于文化上是否有神。规律和实事告诉我们,凡是有神的文化,他一定不是开放的、包容的。为什么呢?是这样的:譬如,基督教、伊斯兰教等都是有神文化,这不言而喻。但是,作为基督教,它的教义坚定而明确:上帝是唯一的神,除此之外没有神。此外,上帝是万能的。既然如此,哪里还有其他神的立足之地呢?再者说,有其他的神存在,还能够说上帝是万能的吗?不是吗?作为伊斯兰教,它的教义同样坚定而明确:真主是唯一的神,除此之外没有神。此外,真主是万能的。既然如此,哪里还有其他神的立足之地呢?再者说,有其他的神存在,还能够说真主是万能的吗?不是吗?事实上,无论基督教也好,伊斯兰教也罢,他们的全部价值系统都是建立在上帝与真主之上的。既然这两种宗教都将自己的教主,也就是上帝与真主视为唯一,请问,开放何在?包容何在?难道不是吗?
作为孔子及儒家思想,他本身就是无神文化,所以说他根本就不存在“唯一”的问题,也就是作为神是唯一的问题。所谓神,他必须唯一,不然,神还有何用?不是吗?这样讲来,孔子及儒家思想从根本上就是开放的、包容的,就是因为此,所以孔子才会有“无適也,无莫也,义之与比”之思想,难道不是吗?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適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关于“君子之于天下”。
我们知道,孔子为君子的价值系统创造了诸多的内容。但是在今天,还是有许多的人不是很懂得如何做一个君子,也就是说,他们不是很清楚究竟什么是君子所做的。其实,孔子的这一段话就是一个君子所应该做的。也就是说,如果是一个君子,就应该按照孔子上述所说去做。
所谓“之于天下”,就是对于天下所有的事物。
按照孔子思想,君子是要“之于天下”的。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君子,是一定要面对天下所有事物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对于天下的事物,作为君子是都要面对的,而无论是什么样的事物。但是,作为一个君子,他如何能够面对全天下的事物呢?尤其是在今天的世界,如此的“五彩缤纷”,难道不是吗?对于这一点,我国有古语曰:“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为什么秀才不出门,就知天下事了呢?其实,秀才是真的没有出门,但是,他确实就知道天下的事情。说起来,复杂也复杂,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你得懂得知道世界的办法。说简单,就是你已经掌握了知道世界的方法。所谓:“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按照我国古语所说,秀才不出门都可以知道天下事了,何况君子呢?不是吗?所以说,君子是完全可以知道天下事情的。就是因为君子是可以知道天下事情的,所与孔子才说:“君子之于天下也”,不是吗?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適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关于“君子之于天下”。
孔子为“君子”创造了诸多的内涵,同时,孔子也是经常地使用“君子”的价值系统。其实,所谓“君子”,是古代统治者和一般男子贵族的统称,而不是指的一般的人,更不是指的女人。现在孔子所讲得这一句话,就是君子所应该、或者是所能够做到的。
“天下”也是孔子经常使用的极其重要的价值系统,也可以说,孔子及儒家思想的全部精华,当然也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全部精华,几乎都集中在“天”的概念里面。“天”有两层的意义:一为自然的天,就是天气、天象、天文等;二为天命。再要进一步的说,所谓自然的天,绝大部分是属于形而下,而所谓天命的天,则全部是形而上的。当然,此处孔子所说的“天下”,既有形而下的内容,但更多的还是形而上的内容。此外,所谓天下,顾名思义就是在天之下,从这个意义上理解“天下”,当然也可以得出“天下”里面既含有形而下的,也含有形而上的内容。我们之所以将孔子的“君子”、“天下”思想解析清楚,其目的就是帮助大家来全面理解孔子的这一“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適也,无莫也,义之与比”之思想。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適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关于“君子之于天下”。
据孔子思想,君子为什么可以“之天下”呢?我们知道,作为人类,生活在社会之中,是会有非常多的规律可依存,而这些个生活的规律绝大部分都是被极少数的人所发现并掌握,像孔子、老子、孟子等等就是这样的人。所以说,当你认真学习并掌握了他们的思想,不也就等于认识和掌握了生活在社会中所需要的规律吗?从这个意义上说,学习和掌握了圣人的思想,就等于站在了圣人的肩膀上看世界,那还有个看不清楚?其实,孔子所说的“君子之于天下”就是这个道理。
社会发展到了今天,所谓的天下就更大了。也就是说,以前我们还不知道有一个欧洲以及非洲、中东等等。不过我们今天都是知道了,这样子讲来,难道不是天下就更大了吗?以往,我们是凭着我们民族的圣人来认识自己的天下,但是今天的天下怎样去“之”呢?在这方面我想应该是这个样子的:1、通过我们民族的圣人是可以“之”这个世界的。2、若是更好的“之于天下”,我们还是应该研究和学习基督教、伊斯兰教、犹太教等等宗教,因为西方人、阿拉伯人、犹太人
等,他们都是严格按照自己的宗教要求来生活的。也可以说,是上帝、真主、耶和华为西方人、阿拉伯人、犹太人创造了生活的规律。换言之,西方人、阿拉伯人、犹太人是按照上帝、真主、耶和华为他们而创造的生活规律来生活的。所以说,在现今的世界,如果不研究和学习基督教、伊斯兰教、犹太教等各个宗教,作为一个君子是很难“之于天下”的。但是,如果对于基督教、伊斯兰教、犹太教等宗教都有所研究与学习,我想,孔子所说的“君子之于天下”一定能够做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