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里仁第九章。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恶(wu 务)----憎恨,讨厌。引申为不好的。
  大意:孔子说:“士志于道,但又以吃穿不好为耻辱,同这种人是不值得谈论的。”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关于“士”。“士”,是男子的通称;是先秦时期贵族最低的等级,位次与大夫;也是知识分子的通称。
  关于“志”,说到底就是一种心意。
  关于“道”,我们以上刚刚讲过,此不赘言。
  关于“耻”,就是耻辱。
  关于“恶衣恶食”,就是不好的衣服与食物。
  关于“足”,就是足够、充分、满足。
  关于“议”,就是讨论、商量和议论。
  “士”,是孔子思想中的重要价值系统,对于我国影响深远。即使在今天,我们经常使用的战士、士兵、上士、下士,更不用说女士了,其实都是受到了孔子思想的影响而致。当然,“女士”是出自《诗经》。不过,如果没有孔子,很难说我们今天可以读到《诗经》,不是吗?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按照孔子思想,作为士,如果有志于道,也就是有志于扬善抑恶,但又感到因为吃、穿不好而耻辱,这样的人,没有什么值得可以谈论了。也可以说,这样的人,就没有什么必要搭理他了。为什么呢?
  实质上,按照孔子思想,如果这个人“耻恶衣恶食”,也就没有资格做士了,更谈不上“志于道”了,为什么呢?关键在于“耻恶衣恶食”。我们知道,所谓“耻恶衣恶食”是一种态度,尤其是对于“恶衣恶食”的态度。作为不好的吃、穿,可以说是没有人喜好的,就是对其表示厌恶也实属可以理解。但是,将其视为耻辱,这就不是一般的问题了,而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了。为什么这样说呢?如果要是将不好的吃、穿视为耻辱,那是无论如何也要摆脱这个不好的吃、穿,不然,就是等于忍受耻辱,有谁会无缘无故的忍受耻辱呢?。既然是这个样子,摆脱这个不好的吃、穿,也就是由此而所带来的耻辱,将会是这个人的非常重要的任务,难道不是吗?一个人如果将摆脱不好的吃、穿作为自己的重要任务,而还同是消除耻辱,那这个人还有能力来“志于道”吗?再者说,既然如此,还有必要“志于道”吗?
  作为一个“志于道”的士,历史的,客观地说,很难会有一个终身的,或是经常的好吃好穿的生活,这是事实。为什么呢?因为一个士,如果将其毕生的精力全部用于“道”之上,也就是扬善抑恶之上,他实在是没有其他的力量再去创造所谓的好吃好穿的生活。再者说,没有好吃好穿的生活也不会影响这个士人的“道”之生活,自然,也根本就不会因此而感到耻辱了?
  事实上,一个人如果将不好的吃穿视为耻辱,同时也是必然会将好吃好穿作为自己的生活追求,既然是这个样子,其实就已经失去了作为士而“志于道”的必要了。此外,一个人将好吃好穿作为自己的追求目标,其实只是很小的一部分,而追求所谓的好吃、好穿仅仅是一个酵母,它会带你发作,去追求更多的好喝、好用、好住、好玩等等好的东西,它可以让你一发而不可收拾,彻底满足你的不耻辱之心态。请问,这还是“士”吗?还能够“志于道”吗?这样的人,也就是将追求好吃、好穿、好喝、好用、好住、好玩等等好东西为己任的人,我们还能够与他说一些个什么呢?难道还可以与他议论“士志于道”的问题吗?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关于“士志于道。”
  所谓士,通仕,就是为官。所谓及之所以为官,就是要担负着管理国家的重任。所谓“士志于道”,就是要求担负着管理国家的官要有“志于道”,而这个“志”就是行“道”的心意,至于“道”,我们以上曾经说过,所谓“道”,说到底就是扬善抑恶。也就是说,作为担负着管理国家重任的官员,一定要有扬善抑恶的心意,这样来,才称得上“士志于道”,不是吗?
  我国几千年来,执政的权力机构基本上都是要求“士志于道”的,所采取的根本的措施就是:汉时的“五经博士”及之后的科举制度等等。之所以这个样子做,就是让有志于担负管理国家重任的人知道何谓“道”,然后为仕,也就是为官,来真正担负起管理国家的重任。作为一个“士”,当他知晓了什么是“道”,再加之不断的修身,他基本上就可以很好地担当起管理国家的重任。
  作为一个“士”,也就是担任管理国家重任的官员,如果不晓得何谓“道”,那他就无法去扬善抑恶。既然如此,从根本上讲也就无法肩负管理国家的重任了,严重时,不但不能够担负起管理国家的重任,相反,还会阻碍和破坏国家的正常管理秩序,不是吗?
  在今天,所谓从事管理国家的“士”,保守的估计,大概得有十之八九根本就不知“道”为何物!难道不是吗?作为管理国家的官员,不知晓扬善抑恶的“道”,那岂不是善良得不到弘扬,罪恶得不到惩治吗?所谓今天罪恶满天飞,甚至是担任管理国家的、上上下下的众多官员都是罪恶满身,其根本原因不就是在此吗?所以说,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种我国几千年来从没有发生过的及其丑恶的社会现象,就是要让这些担负着管理国家重任的“士”,也就是所谓的官员,真正知晓何谓“道”,只有这个样子,才可以“士志于道”,而这扬善抑恶之道就存于孔子及儒家思想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