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仁第七章。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党----集团、派别。
斯----就。
大意:孔子说:“人们的错误,总是同他那个集团所犯的错误性质是一样的。[不同集团的人犯不同性质的错误,]所以考察犯的是什么样的错误,就知道他有没有仁德了。”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关于“人”。
“人”,是孔子思想中的非常重要的价值系统。我们的今人,有可能对于人的概念早已经麻木了,因为人这个字眼对于我们来说,使用得太频繁了。
孔子思想中的人,是指每一个人,而无论你是什么样的人。也就是说,无论你是君子、小人、圣人、贤人、男人、女人等等,都属于人的行列,都在人的范围之内。而这样对于人的概念,里面蕴涵着人的平等的一面,孔子此说的人,就是这样的人。当然,儒家还有“人民”的概念,不过这是另一回事了。
关于“过”。
关于“过”,我们以前曾经讲过。所谓过,就是过错。当然,这种对于过的表述方式充满了中庸的味道。
孔子所说的“人之过”,其实就是人所犯的过错;还有一种意义,就是每一个人都是会犯错误的。我们以前有一句古语,说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其实,这样的说法是完全没有根据的,为什么呢?事情是这个样的:孔子曾经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既然如此,孔子还是有“大过”的,虽然孔子并没有说“大过”为何,但是“大过”还是的确有过。当然,这对于我们今天来讲“过”的问题,已经是足够了。从孔子的自叙来看,孔子的确是犯过大的过错,所以说,作为圣贤的孔子也是会犯过错的,而且是大的过错,不是吗?从这个意义上说,只要是人,就会犯过错,而无论是谁,这就是孔子“人之过”的深刻思想内涵。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关于“党”。
党,是孔子思想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价值体系。所谓党,说到底就是一个团体。这个所谓团体存在的生物基础是人的群居特点,也就是说,人的群居性导致了团体的存在,而孔子将这个团体命名为党。对,就是这个样子。此外,我国还有一句老话:“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人是群居的,也就是说人是群居的动物,既然如此,人是喜群的。但是,在人的大群里面总是会再出现一些小群,这是我们所熟视无睹的现实,孔子将这种的现象认为是党。
人在一个群体里面,一定会受到这个群体的种种约束与影响,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也!党也是一个样。
在我国古代,执政者将党字的前面加了一个“朋”,称为“朋党”。我们知道,所谓“朋”就是同类,同类与党加在一起,就是一群同类的人,而就是这群同类的人,多代的执政者视其为洪水猛兽,极欲铲除之能事。
从党的繁体字来看,其中有一个黑字。黑,代表了黑暗、秘密、坏;狠毒和象征着反动。具体有:黑帮、黑道、黑店、黑话、黑货、黑幕、黑钱、黑枪、黑市、黑心、等等。从以上我们中国文化对于“黑”字所赋予的含义来看,“黑”,的确不是一个好的字眼,准确地说,“黑”是一个异常不好的字眼。既然如此,古人造字之时为什么将一个黑放入了党字之中呢?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在一个党里面,的确存在着黑暗、秘密、坏;狠毒和反动。也可以说,就是因为此,古人才会将黑融入到党字当中去,难道不是吗?我们也可以这样子理解,凡是党,就一定会存在着黑暗、秘密、坏;狠毒和反动,难道不是吗?我们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朋党”,恐怕就更加容易理解我国历代执政者为什么要治“朋党”于死地而后快了!
执政党“改革”文字,所谓“简化字”是也。其实,简化字为了书写方便是一个大幌子,其本质是将繁体党字里面的黑字去掉。殊不知,执政党可以利用“权力”将繁体字的党改为简体字的党,以去掉其中之黑,但是,党里面所真实存在的黑暗、秘密、坏;狠毒和反动是永远也是去不掉的,难道不是吗?当然,所谓简化字不仅仅是针对一个党字的,简化字所阉割的是诸多的中华文化之精髓,呜呼!哀哉!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关于“人之过也,各于其党。”
孔子在这里所说的是“人之过”与“各于其党”的关系。也就是说,人是一定有过的,不过这个所谓的过,是与各个所谓的党有着必然联系的过,而不是其它类型的过。
为什么“人之过也,各于其党”呢?
我们知道,党是一个团体。所以说,是团体就得有规矩,也就是今天所说的章程,当然还包括其它方面,譬如传统、不良风气等等。其实,孔子所说的“人之过也,各于其党”,就是说的党对于个人的影响。也就是说,由于党对于一个人所施加的不良影响,从而使这个人产生了过。我们用孔子的这个观点对照现实,看是否正确。在今天,社会上存在着许多的不良风气,譬如贪污腐化、卖官买官等等。当然,有许多贪污腐化、买官卖官者受到了不同的惩处,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些腐败分子是犯了大过。不过,这些犯大过的腐败分子难道不是受了这个党的直接影响而致吗?反之,看看这些腐败分子所犯的过,难道不是与这个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吗?诚然,人还有其它的过,譬如暴政、司法不公、政府不作为、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说白了就是地方政府“玩弄”中央政府等等等等,难道不是“各于其党”吗?难道不是这个党的影响而致吗?所以说,孔子说“人之过也,各于其党”,真是千真万确!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关于“观过,斯知仁矣。”
诚然,孔子此处所说的“过“,是“各于其党”的“过”。按照孔子思想,“观”这个“过”,就知道这个人是否有仁德了。
孔子此说的“过”,实质上就是过错之过,而通“过”观察,就可以知道其是否有仁德。
孔子此话还有潜台词,这就是:“人之过也”,是“各于其党”的。既然“观过,斯知仁矣”,那这个“过”就是与“党”有关系的,也就是说,这个所谓的“过”,其实质就是这个“党”的“过”,难道不是吗?如果再按照“观过,斯知仁矣”的道理,我们就可以知道这个人是否有仁德,既然如此,当然也就可以知道这个“党”是否仁德了,不是吗?所以说,“观过,斯知仁矣”,既可以知道个人是否有仁德,也可以知道这个“党”是否有仁德。这就是孔子教给我们的,通过一个人的“过”,就可以知晓这个人以及这个人所在的这个“党”是否有仁德。也就是,通过一个人的“过”,就可以知晓这个人以及这个人所在的这个团体是否有仁德。反之,如果欲知晓某个“党”是否有仁德,通过这个“党”中的一个人之“过”就可以得出结论,难道不是吗?
按照孔子思想,我们对今天的“党”进行有无仁德的判断,那看一看这个“党”中的许多人所犯的“过”就可以知晓了,难道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