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孔子说:“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当然,孔子说这话只是一时,也可能孔子说这话以后又有了“好仁者、恶不仁者”,但是,也有可能在相当一段时间内还是没有“好仁者、恶不仁者”。不过,按照孔子思想,在孔子说“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之前,看来是的确没有“好仁者、恶不仁者”。不然,孔子不会说“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
按照孔子思想,孔子所说的“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是指孔子当时。既然如此,在孔子的整个当时,也就是那时的孔子所见所闻的人之中,是没有“好仁者、恶不仁者”的。哎呀,这可不的了,这得有多少的人不是“好仁者、恶不仁者”呀!这些所谓的不好仁者、不恶不仁者究竟都是些什么人在其中呢?我们不得而知。如果在这些人其中,都是一些一般的人,那情况还不是多么样的严重,如果是些帝王将相呢?那问题可就严重了,不然那个时代怎会是礼崩乐坏呢?
孔子的这句话也适应于现今,就是“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之所以是这个样子,就是现今所谓的帝王将相都不是一些“好仁者”和“恶不仁者”,当然还包括众多的一般的人。否则我们今天的社会怎么会成为是我国几千年历史中最黑暗的时期呢?其实,作为今天的社会,已经远远黑暗于孔子的那个所谓礼崩乐坏的社会了。究其原因,就是从上到下,也就是从国家的头头脑脑到普通的民众,几乎见不到“好仁者、恶不仁者”,难道不是吗?所以说,要想让我国从几千年历史中从来没有过的黑暗中真正走出来,出路只有一条,用孔子思想教育、培养许许多多的“好仁者、恶不仁者”方才可以!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关于“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
孔子说过:“仁远乎哉?我欲仁,斯(这)仁至矣。”孔子还说:“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超过对水火的需求)。水火,吾见蹈(踩)而死者矣,未见蹈(踩,引申为追求、实行)仁而死者也。”
其实孔子所说的仁,说到底,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有益于人类繁衍生息的言行。这样说来比较简单,其实质是包含异常的广泛。譬如:繁衍生息包括三个部分,1、繁衍;2、生,就是是生命;3、息,就是死亡,也就是对待死亡的态度。而言行呢?恰恰是有益于它们的,所以说是不简单的。
孔子所说的“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其实就是指以上所讲的有益于人类繁衍生息的言行,对于此,难道用一天的气力说一说、做一做有益于人类繁衍生息的言行还不可以吗?按照孔子思想来讲,其实这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所以孔子说“我未见力不足者”。
按照孔子思想,仁,也就是有益于人类繁衍生息的言行距离我们并不遥远,恰恰相反,它是距离我们非常的近,近到我们可以唾手可得,所以孔子才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这)仁至矣。”
按照孔子思想,水火,是可以致死人命,但是去追求和实行仁德,却从来没有见过因此而失去生命,也就是因为说和做有益于人类繁衍生息的言行而失去生命。
其实,孔子这一句话得中心意思是:实行仁德并不是一件费气力的事情!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关于“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
从现今来看,“恶不仁者”和“其为仁”的人的确鲜少,但是“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的人却非常得多。譬如:我们现今有一句骂人的话,叫做不仁不义。之所以不愿被称为不仁不义,其实质就是孔子所说的“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看似孔子所说的一句话,其实几千年来早已融入了我们祖祖辈辈的血液之中去了,而这句话的现今意义也在于此。
一个人厌恶不仁,而且去实行仁,自然不愿意将“不仁者加乎其身”,这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反应,也是人性的自然表露。按照儒家经典,是“人之初,性本善”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