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里仁第六章。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好(hao 号)----喜好。
恶(wu 务)----厌恶。
尚----超过。
盖(gai 概)----疑词。
大意:孔子说:“我没见过喜好仁德的人,也没有见过厌恶不仁德的人。爱好仁德的人,是无法超过了;厌恶不仁的人,在实行仁德的时候,不让不仁德的人影响自己。有能一天用自己的力量去实行仁德的吗?我还没有看见过力量不够的。这种人是有的吗?,但是我没有见过。”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关于:“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
“我”,这个对于自己的表述方式,由于孔子的使用而被沿用到今天,由此可见孔子思想对于我们的深刻影响,而这种的影响是深入到我们骨髓的,是不知不觉地。可笑有众多的浅薄之人妄图诋毁、甚至是欲至孔子及儒家思想死地而后快,其实那是可笑而荒唐的梦魇,仅此而已!此外,还有许多盲目者,提出什么所谓的“拯救儒学”,殊不知,孔子及儒家思想早已经在我们的血液之中了,且历久弥新!何来用得着“拯救”?天方夜谭是也!
至于“未见”,与上同样,也是孔子思想对于我们的深刻影响而致,不过今天我们是说“没见”而已。试想,“没见”这个词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多么广泛的被每一个人所经常采用?不是吗?
我们知道,“仁”是孔子所创造的相当重要的价值体系,也有许多人将“仁”作为孔子的思想核心来对待。“仁”还有果核中较柔软部分的意义,之所以这个样子,可能就是用来形容“仁”在孔子思想中的地位,以及将孔子思想生活化、大众化罢了。
由于“仁”是孔子所创造的价值系统,在当时,很有可能众人对其了解不多而没有人去所谓的喜好,所以孔子才说“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也。不过,孔子思想以后有了两千多年的发展,这种“好仁者、恶不仁者”就逐渐多了起来,所谓仁人志士是也。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孔子说:“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其实,这在孔子所处的年代来说是正常的,因为那是礼崩乐坏的年代。时间过了2500多年,今天又是一个礼崩乐坏的年代,所以说,我们现在很难见到“好仁者、恶不仁者”,甚至是很难见到知晓何谓仁德的人!
孔子说:“好仁者,无以尚之”。的确是这个样子,有许多的人之所以不好仁,甚至是不晓得何谓仁,其根本原因就是他不知道实行仁德可以给他带来巨大的好处。既然如此,他就更不知道不实行仁而可以给他所带来巨大的害处。所以说,他就是一个一般的人,而不是一个无法超过的人,而恰恰就是这样一般的人,是人群中最多的人。无论是什么样的国家、民族,作为一般的人,都是最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