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关于“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君子”与“仁”的讲解,我们以上曾经作过,现不赘言。
  “恶乎”就是哪里、如何的意思。“恶乎成名”,就是哪里、如何能够成名的意思。
  所谓“名”,就是名号、名分、名誉、名声的意思。
  我们知道,君子与仁都是孔子及儒家思想的重要价值系统。所谓君子,本身就是成德之名。所谓仁,更是儒家的“五德”之一。所以说,作为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是无法成就名号、名分、名誉、名声的。
  名,也是孔子及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的价值系统。文革中批判的“成名成家”思想,实际上就是孔子的“成名”思想。
  关于孔子的“成名”思想,还有“名不正”等等其它部分,届时我们在予以讲解。
  孔子此“成名”思想,指得是在君子之上的成名,而不是没有基础和条件的。也就是说,只有首先是一个君子,然后才有可能“成名”。相反,如果你还不是一个君子,那就不要妄谈“成名”了。当然,作为一个还不是君子的人,他是无论如何也是不能够“成名”的。
  按照孔子思想,若想“成名”,还要具备另外一个重要的条件,这就是任何的时候都不要离开“仁”。如果不是这个样子,你虽然是一个君子,但由于“去仁”,也就是离开“仁”而没有办法可以“成名”。所谓“去仁”,说到底就是做了伤害国家、人民和众人权益的事情。
  按照孔子“成名”思想,作为一个人,若想成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也不是随随便便谁都是可以成名的。关于这一点,我们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现在有许多的人并不明白这个道理,盲目的追求所谓的“成名”。由于不具备“君子”与“仁”的基本条件,所以最后落得个身败名裂的可悲下场,难道不是吗?这样的例子为数还少吗?所以说,若想成名无可厚非,但是一定要明白成名所需的基本要素,否则一定会在“成名”之路上碰得头破血流!
  今天,作为“诺贝尔奖”,惹得国人议论纷纷。其中不乏有许多的人不明白个中道理,认为人家可能对于我们不公平,或者说我们国人为什么就不能够获得“诺贝尔奖”?其实,问题并不是出于此,而是出于我们国家太缺少不去仁的君子,或者说,在“诺贝尔”获奖的范围,根本就没有什么君子人物,更谈不上什么不“去仁”了。既然在“诺贝尔奖”范围内都是一帮小人在做所谓的努力,那当然“诺贝尔”的大名不会落在他们这些小人的身上。依我看,若想获得“诺贝尔奖”无可非议,但关键是如何才能够获得“诺贝尔奖”。根据孔子“成名”思想,如果要想获得“诺贝尔奖”,首要的是要解决“君子”与“去仁”的问题。如果这个问题解决好了,“诺贝尔奖”的问题也就水到渠成了。在这一方面,也正应了“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先生的一句名言:“为诺贝尔获奖而获奖,是十分危险的。”
  所以说,无论是哪一个方面,如果要想“成名”,都是离不开孔子的“君子”---不“去仁”之思想。如果离开了孔子的这个思想,就永远不要谈什么“成名”问题!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关于“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所谓名,就是名号、名分、名誉、名声的意思。
  孔子之所以让君子们不要“去仁”,其目的就是想然他们“成名”。“成名”以后,就会有名号、名分、名誉、名声。
  按照孔子思想,君子首先不要离开仁,然后才可以“成名”。所谓不要离开仁,说到底就是无论如何也不做伤害国家与他人的事情,相反,所作的又全都是有益于国家与他人的事情。只有这个样子,才有可能获得名号、名分、名誉、名声。事实上,为什么某个人就可以获得名号、名分、名誉、名声?其原因就是这个人做了有益于国家与他人的事情而从来就不做伤害国家与他人事情。只有这个样子,别人才会将名号、名分、名誉、名声给与这个人,难道不是吗?所谓从来就没有听说人们将名号、名分、名誉、名声给与恶贯满盈的人,就是这个意思!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关于“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我们知道,所谓名,就是名号、名分、名誉、名声的意思。
  为什么君子“成名”而不可能离开“仁”呢?说到底,就是这个君子作了有益于他人的事情而没有做伤害他人的事情。也可以说,所谓名号、名分、名誉、名声都是别人给的,你如果不做出来对他人有益的和没有做出对他人有害的事情来,别人凭什么给你名号、名分、名誉、名声呢?难道不是吗?孔子是我国及全世界最有名的人,看看孔子为我们人类做了什么不就明白了吗?
  其实,一个人的名号、名分、名誉、名声不仅是别人给的,而且是对于这个人所做的有益于他人的事情的认可、肯定、赞赏、怀念等等。此外,君子的“成名”还可以教育、引导其他人,让更多的人来为他人做更多有益的事情。所以说,君子成名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也是其他很多人的事情。
  作为我们今天的人,谈论起来“名”的问题可以侃侃而谈。但殊不知,孔子创造“名”的价值系统来也是这样的轻松吗?所以说,任何成名的背后都有着艰辛的劳作;也就是说,成名的过程就是艰辛劳作的过程。
  我们曾经说过,儒学的本质或者任务就是扬善抑恶。孔子创造君子“成名”的价值系统,其实质也是为了扬善抑恶这个大目标。也可以说,君子成名这个价值系统就是善的总价值系统中的子系统。孔子就是这样创造了无数的子系统,最后成就了善的总系统,为世世代代的中国人来享用,难道不是吗?诚然,孔子是为此也成就了自己的名号、名分、名誉、名声,难道不是吗?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关于“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所谓君子,是孔子所创造的价值系统。我们有时会问,什么是君子,君子是怎样做的?孔子此说的“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便是君子的所作所为。
  按照孔子思想,所谓真正的君子,是没有一顿饭的功夫可以离开“仁”的。所谓“仁”,说到底就是有益于他人的言行。也就是说,真正的君子,是没有一顿饭的功夫不去说有益于他人的话和做有益于他人的事情。很明显,孔子在这里指的是君子,所谓“无终食之间违仁”。那孔子为什么不说一般的人“无终食之间违仁”呢?这是因为:1、作为一般的人,他不晓得什么是有益于他人的言行;2、即便是知晓何谓有益于他人的言行,他也无法做到,因为这里面还有一个修行的工夫问题;3、即便是君子,他也有可能做不到“无终食之间违仁”,何况是一个一般的人。
  作为一个真正的君子,他“无终食之间违仁”,或是达到了“无终食之间违仁”的标准。这对于这个君子有什么好处呢?好处是:1、做了有益于他人的事情;2、在做有益于他人事情的同时,有益于自己;3、在做有益于他人事情的同时,有益于自己的家庭、国家和民族,甚至是世界!
  作为一般的人,如何能够成为君子,而且做到“无终食之间违仁”呢?作为君子,是孔子及儒家思想的产物,自然其标准就存于孔子及儒家思想之中了。所以说,我们只能够从孔子及儒家思想中来寻找君子的标准。当然,这些君子的标准存于孔子及儒家思想之中并不难寻找,某种意义上说还是十分的方便。有了君子的标准之后,就是修行的问题了,而且这是一个非常艰苦、漫长的过程,有时甚至是我们的整整一生。但是,虽然这个过程艰苦而漫长,可毕竟对于自己是一个难得的有益过程。所以从整体上来说,还是益大于不益。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关于“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所谓造次,就是仓促、紧迫。所谓颠沛,就是流离失所。
  按照孔子思想,君子也有“造次”与“颠沛”之时,其实,古今中外得大量事实也是如此。
  为什么孔子说“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呢?或者说“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的意义是什么呢?
  首先,这个“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是建立在是否“违仁”这个基础之上的;也就是说,就是在“造次”与“颠沛”之时,君子也是不会违背仁德的。在一般的情况之下,君子不违背仁德是比较容易做到的。但是在比较特殊的情况之下,也就是在“造次”与“颠沛”的情况之下是否能够还是不违背仁德,这就要比一般的情况之下不违背仁德困难得多了。因为“造次”与“颠沛”其实就是对于君子是否违背仁德的一种考验,看在这种的情况下是否违背仁德。此外,按照孔子思想,如果在“造次”与“颠沛”之时违背了仁德,实际上,他就不是一个真正的君子。
  作为一个君子,在“造次”与“颠沛”之时,的确对能否违背仁德是一种强有力的诱惑,因为“造次”与“颠沛”是人生最痛苦的时刻。在此时刻,如果违背仁德,就有可能结束“造次”与“颠沛”。而恰恰就在此时,作为君子为了不违背仁德而接续处在“造次”与“颠沛”之中。所以说,作为一个君子做出这样的选择,还是非常不容易的。
  其实,作为一个君子,他应该是非常聪明的。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君子,在“造次”与“颠沛”之中违背仁德也是有风险的。这个风险就是:如果此时违背了仁德,非常有可能结局或者是后果还不如原来的“造次”与“颠沛”。但是,如果此时不违背仁德,很有可能“造次”与“颠沛”就不会向着恶化的程度与方向来发展。所以说,这就是孔子为什么说作为一个君子在“造次”与“颠沛”之时而不要违背仁德,并可以给君子带来益处而同时也排出了君子在“造次”与“颠沛”之时违背仁德所产生的风险!作为一个君子,如果已经处在了“造次”与“颠沛”之中还能够按照孔子的不违背仁德的思想去做,既获得了因为不违背仁德而带来的好处,又规避了因为违背仁德而产生的风险,何乐而不为呢?难道不是吗?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其实,孔子的这一段话就是对于他自己真实生活的写照。也可以说,孔子所说的这一段话,对于孔子本人来说,是全部都经历过的;是自己经历以后的经验之谈,非常的珍贵。
  孔子的富贵。
  据司马迁《史记.世家》中说:“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遂为司空,又为大司寇。十年辛丑,相定公。”从此可以看出,孔子为官到相职,不可不贵。至于富,那当然是不在话下,所谓升官发财是也。不过,事实也是的确如此。
  孔子的贫贱。
  孔子曾经说过:“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从此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曾经贫困到何等程度。
  孔子还说:“吾少也贱。”从此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曾经卑贱过。
  孔子的名。
  此无须多言。孔子是人类历史上最有名的人!
  孔子的造次与颠沛。
  朱熹说:“孔子尝厄于陈、蔡...。故孔子思之,盖不忘其相从于患难之中也。”事实上,孔子遭厄并患难于陈、蔡,应该完全严重于造次与颠沛。但是,孔子在这期间的确没有离开过仁德,难道不是吗?
  从以上的事实来看,孔子不但是说到了,而且也是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