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关于“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孔子这里所讲的道,其实质就是一种能够正确摆脱贫贱的方式方法。所谓正确摆脱贫贱的方式方法,就是合情、合理、合法。按照孔子思想,如果不具备,或者一时不具备合情、合理、合理而摆脱贫贱的条件,宁可不摆脱贫贱。
  孔子称颜回是他最好的学生。孔子还说:“贤哉,回也!(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颜回既然是孔子最好的学生,自然聪明无比。为什么颜回还居住在简陋的小巷,用竹器吃饭,用瓢喝水呢?实际上,这就是颜回在按照孔子思想去做,“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孔子说“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究竟为什么呢?我们知道,所谓贫贱,就是一定有形成贫贱的原因。所谓形成贫贱的原因,一、贫是绝对的、是永远不可能被消灭的,但是可以转化的。之所以是这个样子,就是人们不可能同时都是富裕,所谓人们同时都富裕,也就没有富裕了,当然也就没有贫穷了,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二、贱,也就是地位卑下,也是绝对的,也是永远不会被消灭的,但是可以转化的。之所以是这个样子,就是因为人是群居的动物,而群居的动物处于上位的人一定是少数。这是自然规律,是永远没用办法改变的,而人类的历史也的确证明了这一点。
  以上所谈的,是关于贫贱所形成的原因是根本性的。只有我们能够真正认识到这些贫贱所形成的根本原因,才能够有效的理解孔子为什么要说“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关于“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按照孔子思想,“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如果是不知其理,以非其道而得之,也就是不通过合情、合理、合法的方式方法摆脱贫贱,有可能会出现以下三种情况:一、根本摆脱不了贫贱。二、得到了因不当摆脱贫贱而产生的风险。三、即便暂时得到了所谓的富贵,最终也是因为天命的缘故而付出惨痛而巨大的代价。
  所谓“不以其道得之”,根本就摆脱不了贫贱。
  我们在以上曾经说过,之所以形成贫贱,是由若干种原因所造成的。若想要摆脱贫贱,首先要克服造成贫贱的原因才是最重要的。不然,所谓的摆脱贫贱,只是随便说说而已,实际并不具备摆脱贫贱的条件。这样说来,不具备条件的所谓摆脱贫贱是根本不可能的,不是吗?所以说,按照孔子思想,首先要克服产生贫贱的基本原因,然后才有可能摆脱贫贱。如果克服不了形成贫贱的基本原因,宁可首先去解决导致不能摆脱贫贱的原因,而不去所谓的摆脱贫贱。
  所谓得到了因不当摆脱贫贱而产生的风险。
  历史上、世界上,以致我国、我们的周围,不知道有多少的人因不当摆脱贫贱而招致了巨大的不幸与灾难,不是吗?譬如:以不当的方式方法摆脱贫穷,其结果是不但没有摆脱贫穷,相反比以前更贫穷。譬如:以不当的方式方法摆脱卑贱,也就是地位低下而买官,其结果是不但没有买到官,反而却丢了原来的官,所谓偷鸡不着蚀把米是也,难道不是吗?更严重的是,因为不当摆脱贫贱,将家庭、亲人,甚至是生命都赔了进去,不是吗?
  所谓即便暂时得到了所谓的富贵,最终也是因为天命的缘故而付出惨痛而巨大的代价。
  关于这一点,我们在以上曾经讲过,这里只是简单讲解。
  所谓天命,其根本职责就是扬善抑恶。实际上,无论是什么样的恶,最终都是逃不过天命的手掌,所谓“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是也。所以说,最好不要作恶。如果作恶,一定要受到天命的惩罚,虽然惩罚的手段及形式有所不同。关于这一点,是孔子及儒家思想的重要价值系统。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从表面上看,孔子的“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这一段话是针对每一个人来讲的,这一点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孔子的这个思想是否对于群体,也就是国家、企业等等群体组织有效用呢?其实答案很明确,孔子的这个思想不但对于人的个体起作用,同样,对于人的群体也起作用。也可以说,作为一个国家、企业等群体组织如何对待富贵、贫贱的态度,如同个人一样,也是受孔子此思想的制约。也可以这样认为,孔子为我们所提供的这一套价值系统,是可作用于全方位的,无论是什么样的人,无论是什么样的组织。
  其实,作为国家、企业等群体的组织与个人一样,也都是面临着富与贵、贫与贱的问题。譬如:有的国家、企业等组织富有和显贵,显贵就是其地位要远远高于其它的国家、企业。有的国家、企业等组织贫穷和卑贱,所谓卑贱就是其地位远远低于其它的国家、企业。所以说,只要是面临富贵、贫贱的问题,就会有获得和摆脱的问题,既然有获得与摆脱的问题,当然就会有如何获得与摆脱的问题,如何获得与摆脱的问题,其实质就是孔子所说的“道”的问题。
  此外,孔子及儒家思想所说的天命,也就是那种伟大而神奇的力量,它是要毁灭一切恶行的,而并不在乎它是个体或是群体。一句话,只要是恶行,这种伟大而神奇的力量都要将其彻底地给与毁灭!所以说,我们在理解孔子的这个思想时,一定要将国家、企业等群体的组织计算于内,千万不要将孔子的这个思想仅仅理解为是针对个人而言的,如果是这个样子,我们就是没有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孔子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