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关于“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的“道”。
“道”是孔子及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非常复杂的价值系统,表面上看是道,也就是道路,也可以理解为是做一件事情的方式方法。但是,“道”是随着事物的不同而变化,所以说是非常的复杂。诚然,“道”虽如此,但是其本质,也就是其核心是相当稳定而且是不变的,这就是:有益于人类繁衍生息的言行。
以上我们将“道”按照今天的价值观解释为合理合法,其实,按照我国的传统价值观和应该加上情,就是合情、合理、合法。在彻底地说,就是“道”的本质,即有益于人类繁衍生息的言行。
我们在以前说孔子天命思想时曾经说过,天命的实质就是一种伟大而神奇的力量。这种伟大而神奇的力量成就一切有益于人类繁衍生息的言行,而毁灭一切不益于人类繁衍生息的言行。实际上,这也是“道”所起的作用。所以说,这就是孔子为什么要我们以道取之的根本原因所在。也可以说,凡是不以“道”取之,最后必然会受到“道”的制裁。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关于“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按照孔子思想,富与贵以道得之,也就是合情、合理、合法的取得,还是可以的,也就是安全的,为什么呢?因为富与贵按照合理、合情、合法的取得就不会伤害到其他人。譬如正当的工资、奖金等收入,以及企业的正当利润收入等等。既然所取得的富与贵没有伤害到其他的人,那自然就不会得到“道”的杀伤,也就是天命的毁灭,也就自然是安全的了。当然,对于这种富与贵的取得之法,孔子还是支持的。
按照孔子思想,对于富、贵如果不是以道得之,最好还是不去获得。如果一定不按照“道”,也就是合情、合理、合法的去获得富与贵,他一定会受到“道”,也就是天命的惩罚,不是吗?
对于富、贵的以“道”得之,也就是合情、合理、合法的获得是安全的、可取的这一点来看,是有很多的人持的是赞同的意见。但是,对于富、贵不以道得之而不得,如果得了会有很大的风险,甚至是还不如不得时,恐怕就有许多的人对此认识不清了。下面,我们着重说说这一方面。
远的不说,我们就说现实。现实中,有许多生活贫困的人,当然这是属于正常的。但是,就是由于这些人急于摆脱贫困而采取了非“道”的方式方法,也就是不合情、合理、合法的方式方法,其结果如何?其结果是落到了比以前更加贫困的地步,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难道不是吗?
我们以贪官为例。所谓贪官,就是不以“道”得富、贵的同义词。譬如某贪官或巨大财富。当这个贪官获得巨大财富之日,就是惶惶不可终日之时,难道不是吗?这种的紧张、焦虑、恐慌不是一般人可以体味的,这是其一。其二,这巨大的财富如何消费?消费难道不恐被人发现吗?如果不消费,这等巨大的财富有何用处?难道是美食吗?可惜的事,长此以往的大鱼大肉由于人是食草动物而不得享受。不然就国外潜逃,就算潜逃“大功告成”,在国外如何生活?是打工生活吗?那自然不可,要不这巨大财富不就无用了吗?靠所谓的财富生活?如果仅仅是一般的生活,这些财富无用啊!再者说,如果过的是一般的生活,还不如不获取这不义之财而在国内过这一般的生活,还没有这般的紧张与惶恐。如果是要过花天酒地的生活,那离死就会不远了。常言道,人有享不了的福是也!如此这般,正应了老子的那句话“天网恢恢,疏而不漏”,难道不是吗?所以孔子才说,对于富、贵,不以道得之,不得!
孔子所说的“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你尽可以使用它去应对和检验生活,无论过去与现在,看是否如此!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关于“贫与贱”。
所谓贫,就是贫穷。所谓贱,就是地位卑下。
所谓贫与贱是相对的,它的对象是富与贵。所谓贫与贱又是绝对的,它是面对富与贵而永远存在的,是无法被消灭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所谓共同富裕的共产主义观点是彻头彻尾骗人的鬼话,孔子及儒家思想从来就不相信这一套!贫贱与富贵的关系就如同白天与黑夜的关系,既然有白天,就得有黑夜,请问:有谁见过只有白天而没有黑夜?贫贱与富贵也是一样,只要有贫贱,就要有富贵,只有富贵而没有贫贱的事情是永远也不会存在的,难道不是吗?
此外,贫与贱对许多人来讲是动态的,不是定态的。你今天贫贱,不等于明天贫贱;你今天不贫贱,不等于明天不贫贱。但是,贫贱的这种形态是永远会存在的,是无论如何也是不会被消灭的。
为什么贫与贱是永远存在而不会被消灭的呢?我们知道,所谓贫,就是贫穷。事实上,导致或是致使成为贫穷的原因太过庞杂。也就是说,眼下世界上不知道有几千种,或是几万种的原因可以导致、致使成为贫穷。说实在的,我们目前人类还没有谁能够控制并解决这么多些个成为贫穷的原因。再者说,所谓贫穷的参照也在变化。譬如说,自己与自己纵向比是不贫穷了,但是与横向的其他人相比还是贫穷;今天我们富贵了,但是明天又贫穷了。所以说,贫穷是永远会存在而无法被消灭的。所谓贱,就是地位低下。我们知道,所谓的高地位永远是有限的。如果都是高地位,那也不存在低地位了,但这是不可能的。如果都是高地位,那高地位还有意义吗?这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道理了,难道不是吗?所以说,只要有高地位,就一定会有低地位,这是永远存在而且也是无法消灭的。此外,低地位的人要大大多于高地位的人,这是自然规律,且无法抗拒。这个自然规律是来自群居,我们知道,人是群居动物。我们可以看一看世间所有的群居动物,是不是头领是绝对的少数?而其他则是绝对的多数?不是吗?
综上所述,贫与贱不仅是相对的,而且是绝对的。从贫与贱的绝对意义上说,贫与贱是永远存在的而且是无法被消灭的。鉴于此,我们如何对待贫与贱,也就是对待贫与贱的态度如何就显得十分的重要了。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关于“贫与贱”。
所谓贫,就是贫穷。所谓贱,就是地位卑下。
所谓贫与贱是相对的,它的对象是富与贵。所谓贫与贱又是绝对的,它是面对富与贵而永远存在的,是无法被消灭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所谓共同富裕的共产主义观点是彻头彻尾骗人的鬼话,孔子及儒家思想从来就不相信这一套!贫贱与富贵的关系就如同白天与黑夜的关系,既然有白天,就得有黑夜,请问:有谁见过只有白天而没有黑夜?贫贱与富贵也是一样,只要有贫贱,就要有富贵,只有富贵而没有贫贱的事情是永远也不会存在的,难道不是吗?
此外,贫与贱对许多人来讲是动态的,不是定态的。你今天贫贱,不等于明天贫贱;你今天不贫贱,不等于明天不贫贱。但是,贫贱的这种形态是永远会存在的,是无论如何也是不会被消灭的。
为什么贫与贱是永远存在而不会被消灭的呢?我们知道,所谓贫,就是贫穷。事实上,导致或是致使成为贫穷的原因太过庞杂。也就是说,眼下世界上不知道有几千种,或是几万种的原因可以导致、致使成为贫穷。说实在的,我们目前人类还没有谁能够控制并解决这么多些个成为贫穷的原因。再者说,所谓贫穷的参照也在变化。譬如说,自己与自己纵向比是不贫穷了,但是与横向的其他人相比还是贫穷;今天我们富贵了,但是明天又贫穷了。所以说,贫穷是永远会存在而无法被消灭的。所谓贱,就是地位低下。我们知道,所谓的高地位永远是有限的。如果都是高地位,那也不存在低地位了,但这是不可能的。如果都是高地位,那高地位还有意义吗?这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道理了,难道不是吗?所以说,只要有高地位,就一定会有低地位,这是永远存在而且也是无法消灭的。此外,低地位的人要大大多于高地位的人,这是自然规律,且无法抗拒。这个自然规律是来自群居,我们知道,人是群居动物。我们可以看一看世间所有的群居动物,是不是头领是绝对的少数?而其他则是绝对的多数?不是吗?
综上所述,贫与贱不仅是相对的,而且是绝对的。从贫与贱的绝对意义上说,贫与贱是永远存在的而且是无法被消灭的。鉴于此,我们如何对待贫与贱,也就是对待贫与贱的态度如何就显得十分的重要了。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关于“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所谓贫,就是贫穷。所谓贱,就是地位低下。事实上,没有人喜欢贫贱。不但如此,贫贱还是人人厌恶的对象,不是吗?为什么呢?按照人们的一般心理,都是希望自己能够过上好日子。所谓的好日子,绝对不是贫穷与卑贱,相反,卑贱与贫穷是苦日子的象征。那为什么人人总是希望过好日子而不愿意过苦日子呢?我么知道,人人喜欢过好日子,除了是人类的本性之一,最重要的还是天命使然。所谓的天命,其实质就是一种伟大而神奇的力量,关于这一点我们以前曾经不止一次地说过。人类总是希望过好日子的本性就是来自天命,也就是这种伟大而神奇的力量。既然人们总是希望过好日子,那苦日子当然就是不愿意过了。这就是孔子为什么要说“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的根本原因所在。当然,事实上贫与贱的确是所有人都厌恶的,难道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