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里仁第五章。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处----居住,此引申为获得。
  得之----从此上下文来看,应是“去之”。
  恶(wu 务)乎----哪里。
  终食之间----吃完一顿饭的时间。
  违----离开。
  造次----仓促、紧迫。
  颠沛----跌倒在地,引申为流离失所。
  大意:孔子说:“财富与显贵,使人人所想望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是不去获得的。贫穷与卑贱,使人人所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摆脱它,是不摆脱的。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何以成名呢?君子是不会有吃一顿饭的功夫而离开了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仁德来做,就是在流离失所的时候也是要按仁德来做。”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关于“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所谓富,就是指财富。所谓贵,就是显贵、地位尊贵,可以引申为做官。作为今天来讲,也可以认为是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所谓欲,就是欲望。所谓人,就是指每一个人。
  按照孔子思想,财富和地位尊贵是每一个人都欲望的。事实上,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想想,难道不是这个样子吗?所以说,孔子所说的的确是事实。此外,孔子所说的这句话,实质上就是我们今天经常所讲的深度心理学。
  其实,人人欲望财富和显贵是一个人的正常的心理反应,并没有什么不好。那为什么人人都是欲望财富与显贵呢?我们知道,作为人的本性之一就是希望自己能够很好的生活,这是人骨子里的意念,没有办法。如果再往深处说,那就是天命使然,是天命这种伟大而神奇的力量让我们人类向着更加有益于我们繁衍生息的方向发展,所以作为人类,才会有人人想望自己能够很好生活的意想,这也就是我们人类人人都想望财富与显贵最根本的原因所在。
  为什么我们人人想望很好的生活就会意念财富与显贵呢?因为在现实社会中,财富与显贵就是好生活的代名词、相等号,所以人们才会生出这样子的想望。
  孔子所说的“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指的是每一个人,而不是指某一部分人,这一点非常的重要。我们决不能够认为有一些人是可以没有这种欲望的,事实上,也是没有人不存在对于财富与显贵的想望的,无论你是什么样的人。
  其实,如果人们只是将财富与显贵停留在想望上,它还是不存在危害的。否则,就有可能危害无穷。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关于“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所谓“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就是不以正当的方法获得财富与显贵,是不去获得的。何谓正当呢?正当就是合理合法。也就是说,不以合理合法的方法去获得财富与显贵,是不去获得的。为什么呢?
  其实,对于财富的追求也可以说是对于利益的追求。如果只是一味的追求利益而不讲其正当性,所引发的后果是十分惨巨的。对于此,《孟子.梁惠王》一篇中孟子作了精辟的阐述。“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从孟子思想当中我们可以看出,利益可以使得一个国家最终处于危险于危难之中,由此可见利益的巨大的危害性。利益是这个样子,显贵也是如此。孟子接上篇继续说“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治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魇。”从孟子的这一思想中我们可以看出,财富与显贵可以产生杀戮。
  无论是从孟子的论述,还是从社会的现实来看,财富与显贵都会引发杀戮与国家的危难,难道不是吗?当然,这是从大的方面来讲,如果从小的方面来讲,财富与显贵还会引发个人与家庭及一个单位的动荡于危难,难道不是吗?
  从国际上讲,由于基督教国家都是存有抢劫的本性,为了利益,他们侵略了多少的国家,屠杀了多少的无辜,难道不是吗?
  孔子说财富与显贵一定要用合理合法的方式来得到,否则就不去获得。孔子之所以这样的说,其实质就是讲,如果不使用正当的也就是合理合法的方式去获得财富与显贵,它一定会带来巨大的社会危害,进而会伤及到众多的无辜。与其如此,还不如不去获得所谓的财富与显贵,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