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孔子所说的“长处乐”的乐就是安乐的乐,所谓安乐,就是安宁和快乐。
  孔子说“不仁者”“不可以长处乐”,但孔子没有说有仁德的人是否可以“长处乐”。可有一点应该是事实,这就是能够“长处乐”的人一定是有仁德的人。
  所谓安宁,就是安详宁静。所谓快乐,就是愉快欢乐。对于一个人来讲,长时期处于安详宁静和愉快欢乐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按照孔子思想,作为一个有仁德的人,他是可以做到长时期的安详宁静和愉快欢乐。其实,要做到长时期的安详宁静和愉快欢乐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过我们还是要将能够做到长时期的安详宁静和愉快欢乐的方法作一个探讨。诚然,在此我们也只是能够做一个简单的探讨。我们知道,按照孔子及儒家思想,世界上的一切无非归于善于恶;再具体一点地说,凡是有益于人类繁衍生息的言行就为善,反之则为恶;再具体一点地说,言行时考虑并照顾到绝大多数人的利益是为善,反之则为恶。其实,人是群居的动物。既然如此,每个人都应该有每个人的利益,否则所谓群居就没有意义了,当然也就不是真正的群居了。在这种的情况之下,如果你的言行都能够反映和兼顾到群居中其他人的利益时,当然会赢得这些人的认同与赞赏,既然有了这样一个基础,作为群居的其他人就不会给与你有伤你安详快乐的利剑。换言之,如果你与其他的群居对象都和睦相处了,你才可能具备一个安详快乐的平台。对此,我们还可以做一个换位思考。如果总是有人伤害到你,请问:那个总是伤害你的人能够安详宁静和愉快欢乐吗?所以说,在本质上,能够长期安详宁静和愉快欢乐的基础就是对待其他人利益的态度问题。作为一个不仁德的人,它是无论如何也建立不起来对待他人利益的平台,所以说,他是不可以“长处乐”,而有仁德的人则反之!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关于“仁者安仁”。
  所谓“仁者安仁”就是有仁德的人安于实行仁德。为什么这样讲呢?
  因为要“仁者安仁”,首先得是一个仁者。既然是一个仁者,他当然知晓何谓仁,不然怎称得起仁者?
  我们在以上曾经讲过,仁是孔子思想非常重要的价值系统,也有不少的人将仁确定为孔子思想的核心。既然如此,仁的侧面必然非常丰富,很难将其简单的概括。如果一定要概括的话,所谓仁,就是有益于人类繁衍生息的言行。当然,我们也可以用其他的方式方法来体味和确定仁的内涵,但是,不管你是怎样的体味和确定,仁的内涵无论如何也跳不出有益于人类繁衍生息言行的范畴。如果这个人是一个仁者,他一定懂得这个道理,虽然有可能确定仁的方式方法有所不同。
  既然是有益于人类繁衍生息的言行,实行起来还有所不安吗?这是不可能的。如果实行有益于人类繁衍生息的言行还有所不安,那什么是安呢?难道不是吗?
  所谓仁,它不仅仅是理念,更重要的是行动,没有将其落实到行动上的仁不是真正的仁。所以说,安仁就是实行仁。
  作为一个仁者,他首先应该知道什么是仁,然后再去实行仁。请问:这个仁者还会有什么不安吗?当然不会有什么不安,既然不安没有了,那所剩的不就是安了吗?难道不是吗?所以说,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仁者安仁”的意义所在。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关于“知者利仁”。
  所谓“知者利仁”就是说有智慧的人认识到仁对他有利而去实行仁。
  在这里,孔子是将仁者与智者相区别的,仁者是仁者,智者是智者。
  说到底,知者就是有智慧的人,当然他不是仁者。
  事实上,实行仁德的确可以获得利益,譬如货真价实、童叟无欺、努力为顾客提供优良服务等等。但是,即便是这样,目前也有众多的人不懂得这个道理而不去实行仁,进而获得利益。宁可通过不仁德的方法去获得利益。所以说,作为今天,有智慧的人真是太少了,呜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