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约----贫困。
  乐(luo洛)----安乐。
  知----同“智”。
  利----好处。
  大意: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够过长期的贫困生活,也不能够长期过安乐的生活。有仁德的人安于实行仁,有智慧的人认识到仁对他有利而去实行仁。”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仁是孔子思想非常重要的价值系统,仁的不同侧面非常广泛,很难将其归纳,如果一定要归纳的话,只能够抽象的归纳,也就是非常有益于人类繁衍生息的言和行。
  从以上意义说,所谓的仁者,也就是言和行都是有益于人的人。如果是不仁者,则反之了。
  所谓约,就是限制,也就是财富的限制,引申出来就是贫困的意思。
  我们知道,所谓贫困是相对的,也就是财富较贫乏是了。财富的贫乏,其造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形成的因素也是复杂的,有些是主观因素造成的,有些则是客观因素造成的等等。
  按照孔子思想,这个人是否仁德,对于贫困的态度是不一样的。有仁德的人能够比较全面地认识贫困,也就是能够正确地对待贫困;也可以说是在一条正确摆脱贫困的道路上摆脱贫困,即便是需要较长的时间来摆脱贫困,他也能够承受。而决不走不安全的道路来摆脱贫困,以致给自己带来更大的风险,也就是不但没有富有,还可能回到较以前更加贫困的境地。
  “不仁者”之所以“不可以久处约”,其根本原因就是认识不到有一条正确摆脱贫困的道路。由于此,所以他无法忍受较长时间的贫困。此外,由于总是找不到摆脱贫困的正确道路,也是造成“不仁者”之所以“不可以久处约”的原因之一。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所谓“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是有代价的,也就是说不仁德的人是不可以过长期贫困生活的,因此是要做出许多有害事情的。譬如,不能够长期过贫困的生活,怎么办?偷、强、骗等等手段会应运而生。这些手段的使用对于社会来说,难道不是有害的吗?
  今天我们社会当中诸多的有害现象,究其原因,有许多就是由于“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而引起的,不是吗?
  如何对待贫困不仅仅是一个态度问题,它也是一个社会问题。因为对待贫困的态度会引发其它的许许多多的社会问题。所以说,作为一个社会,贫困不是根本的问题,因为贫困是一个相对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贫困是永远存在的,是无法消灭的。所谓消灭贫困只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难道不是吗?这样说来,更重要的、永远所需要的是对待贫困的态度问题。假如我们都能够正确地对待贫困了,所谓贫困所带来的危害也就大大减小了。既然如此,我们还惧怕贫困吗?当然,我不是赞赏贫困,恰恰相反,这样下来我们就可以不恐惧贫困。
  我们之所以厌恶贫困,其实相当重要的原因就是恐惧因为贫困而所引发许许多多的社会问题,这才是最可怕的。所以说,要想解决因为贫困所引发的种种社会问题,最重要的就是解决人们对待贫困的态度问题。按照孔子思想,我们社会的人基本上都变成有仁德的人了,那还愁对待贫困的态度问题吗?既然有了对待贫困的正确的态度,那贫困还可怕吗?贫困还会给我们的社会带来很大的危害吗?所以说,这才是孔子“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思想的核心所在!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其实,“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的最根本原因是:孔子曾说过:“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也就是说,向往富贵使每一个人的欲望。人之所以有这样的欲望,就是希望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生活得更好。这是人的本性,也是深度心理的正常反应。所以说,人从内心深处希望自己能够生活好就是“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的最深层次的因素。
  由于总是希望自己能够过上富裕的生活,而又不懂得如何正确摆脱贫困的方法,所以在摆脱贫困之时总是做出伤害其他人的事情来,从这个意义上讲就是“不仁者”。此外,所谓“不仁者”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不顾一切的追求财富于己身,在这样的情形之下,它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够长久的处于贫困之中的,否则就不是“不仁者”了。
  我们在以上曾经说过,不仁者之所以不能够长期得处于贫困之中,不是仅仅于此而已,他是会一定有恶果的,譬如偷窃、抢劫、诈骗、腐败等等。
  如果这个“不仁者”是一个普通人,由于不能够长期得处于贫困之中,他一定会作出偷、抢、骗灯等行为;如果这个“不仁者”是一个官员,由于不能够长期得处于贫困之中,他一定会作出腐败的罪恶来;如果这个“不仁者”是一个领袖,由于不能够长期得处于贫困之中,他一定会带领民众走向深渊!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按照孔子思想,“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难道仁者就一定可以“久处约”吗?但孔子却没有这样说。我想,虽然不能够地肯定说仁者就一定可以“久处约”,但是“久处约”的肯定是仁者,不是吗?
  为什么仁者可以“久处约”呢?关于这个问题以上我们曾经简单的说过,在这里,可以再较详细地说一说。
  按照孔子思想,“富与贵人之所欲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也就是说,富贵是人人所欲望的,没有一个人可以逃脱,无论你是什么样的人。贫与贱是人人所厌恶的,而没有一个人不厌恶贫贱。既然每一个人都欲望富贵而厌恶贫贱,那世界岂不是只有富贵而没有贫贱了吗?但事实恰恰相反,世界不但有富贵而且还有贫贱,并且贫贱的人还远远超过了富贵的人,难道不是吗?既然如此,现实告诉我们:必须得对于富贵和贫贱有一个正确的态度,这个正确的态度就是:对于富贵得有一个正确获得的方法,如果没有得到这个方法,就不要去获得富贵,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是也。事实是,如果没有得到获得富贵的正确方法而去强行获得富贵,最后所得到的结果很可能还不如你未获得富贵的之前,所谓适得其反是也。同样,对于人人所厌恶的贫贱也是类同。事实是,对于人人所厌恶的贫贱,没有一个人不去想摆脱。但是,如果没有正确摆脱贫贱的方法,也是不要轻易地去摆脱,因为如果没有获得正确摆脱贫贱的方法,你会很可能最终落得个比你贫贱还不如的地步。就是在今天,为了摆脱贫困而最终丢掉性命、锒铛入狱、家破人亡等等的事例还少吗?
  综上所述,所谓仁德的人,就是明白且按这个道理去做,所谓不仁德的人就是不明白且没有按这个道理去做。事实是,如果明白且按这个道理去做了,难道他不是有仁德的人吗?如果他不明白且没有按这个道理去做,难道他是有仁德的人吗?所以说,能够“久处约”的一定是有仁德的人,反之则是没有仁德的人。也就是说,没有仁德的人是永远不会“久处约”的。这就是有仁德的人可以“久处约”,而不仁德的人“不可以久处约”的根本原因所在!
  此外,孔子说:“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孔子可以不可以地说法至今都影响着我们,也就是说,我们今人整天价挂在嘴边儿的可以不可以的表述方式是最终来自孔子。呜呼!由此可见孔子影响力之巨大!难道不是吗?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按照孔子思想,“不仁者”“不可以长处乐”,为什么呢?
  所谓“长处乐”,就是长期过着安乐的生活。既然是安乐的生活,为什么“不仁者”不可以“长处”呢?
  我国有俗语“知足常乐”。所谓知足,就是知道所需的限度。如果所需超过了自己所能够承受的能力时,这时的乐就有可能发生转变,所谓“乐极生悲”是也,难道不是吗?
  “不仁者”,也就是没有仁德的人,之所以不能够长期过着安乐的生活,说到底就是不知道或者把握不住导致安乐生活发生变化的规律。按照西方著名的哲学观点,事物是向着相反方向发展的,也就是说,作为安乐生活,它本身就是向着不安乐方向发展的。如果不懂得这个道理,对这种向着不安乐方向发展的力量加以控制,那不安乐生活的来临就是不可避免的了。实质上,我国的“知足常乐”价值系统就是一种比较彻底的控制安乐生活向着不安乐生活转变的有生力量。
  所谓有仁德的人,他本身就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事情,有仁德的人实质上就是一个有相当智慧的人。既然如此,对于安乐生活这一方面,也就是对于安乐生活的规律,他是了解或者是可以把握的,所以他才可以长期过安乐的生活。作为一个没有仁德的人,说到底就是一个没有智慧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说,他是没有能力了解或是把握安乐生活的规律的。所以说,不仁德的人是不可以长期过安乐生活的,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