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里仁第四
  里仁第一章。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里----古代居民的区名,五邻为里。
  处----居住。
  焉----怎么。
  知----同智。
  大意:孔子说:“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所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够说你是明智的呢?”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关于“里仁为美。”
  孔子“里”的思想影响至今,譬如上海地区的“里弄”;我国北方地区居民居住的“福山里”、“长荣里”等等。
  “仁”是孔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五德”之一。“美”是孔子思想的重要价值系统,所谓“五讲四美”、“美学”等等,都是渊源于孔子思想。
  孔子此说的“里仁为美”,就是讲人们居住的地方如果有仁德,这样就是美好的。
  孔子此说的“里仁”,主要是指邻里与邻里的关系,当然也包括自家。我们今天常用的“家和万事兴”、“和睦相处”、“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相互帮助”等等价值观起实质就是孔子“里仁”思想的反映。
  我们知道,人是群居的动物;人又同时是以家庭为单位生活的动物。此外我们还常说,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既然如此,家庭与家庭之间的关系,在整个社会生活中就显得非常的重要;也可以说,家庭与家庭之间的关系,决定着社会生活的稳定与否,所以说孔子是特别的重视家庭与家庭之间的关系,也就是“里仁”。也可以认为,孔子力图将家庭与家庭之间的关系调整为“里仁”,其根本目的就是要取得整个社会的和睦,进而让人们生活得更好!
  由于西方文化的影响,特别是西方生活方式的影响,这种“里仁”的观念逐渐淡漠。这种西方生活方式的影响主要来之居住环境的改变。我们知道,我国传统的居住方式是以平面为主,这样的居住条件迫使人们有更多的交流机会,交流机会的增多,调整之间关系的要求就增高,所以就十分需要“里仁”。西方世界的居住方式是以立体为主,这样的居住条件使得人们有比较少的交流机会,再加之西方人的社会关系主要是个人对于上帝的关系,而人与人的关系绝非与我国一般。也可以说,在我国是非常强调人与人的关系,其根本原因是没有神。在西方是非常强调个人与神的关系而不得不忽视个人与个人的关系,其根本原因是因为有神。所以说西方世界没有我们所需要的“里仁”。
  由于西方世界主要是个人与神的关系及神的作用,所以它不需要“里仁”也可以做到社会生活的所谓和谐与稳定。我国则不同,由于是无神文化占主导,所以说社会生活的重点必须是放在个人与家庭上面,这样就必须的有“里仁”的价值系统作保障。
  从社会生活的基本运行规律来看,无论是什么类型的社会生活,总得有相应的保障机制来保障其社会生活的正常运转。西方的保障机制说到底就是神,而我国的保障机制就是人。现在的实际情况是,在我国:原本用人保证社会生活正常运转的却抛弃了人,西方用神来保证社会生活正常运转的我们又无法学习。所以才出现了我们今天社会生活十分混乱的局面。
  作为今天,若想彻底解决我国社会生活混乱的局面,就必须大力弘扬孔子“里仁为美”的思想,而无其它捷径可走!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所谓“处”,就是居处。所以“择不处仁”就是如果所选择的住处不是跟由仁德的人在一起的话,怎么能够算是明智或是聪明的呢?
  在这里,是孔子教给我们择居的要领与智慧。
  在过去,我国有择邻而居的优良传统,譬如《三字经》里面的“昔孟母,择邻处”的教条。(相传孟子的母亲为了孟子的成长曾经三次选择住处)之所以可以形成择邻而居的传统,其首要的条件就是居处自由,不然无法择邻,跟谈不上而居了。
  在所谓的计划经济年代,所住的房屋是由所在单位分配的,且不可以交易。即便是房主自愿换房居住,其数量也是微乎其微,根本就满足不了择邻而居的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说,古人在人的居住方面是自由的。
  国外有富人区之说。之所以能够形成富人区,说到底就是一种孔子思想中的“择处仁”,也就是孔子所说的选择跟由仁德的人居住在一起。现在我国有许许多多的人有能力自己购房了,殊不知有许许多多的人也是自觉不自觉地在进行着择邻处,难道不是吗?
  孔子曾经说过“德不孤,必有邻”。当然这个“邻”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人们所居住的邻居的意义,但是鉴于此,邻居的意义已经足够我们所使用了。
  我们以孟母择处为例。孟母之所以三择居处,其中前两次肯定是不合意,也就是没有择到有道德的人,不然就不会有第三次的择处了。既然有了第三次的择处,肯定是前两次没有择到有道德的人为邻,而第三次则择到了有道德的人为邻了,不是吗?从孟母择邻的这个故事当中,我们也是可以证明孔子“德不孤,必有邻”思想的正确。
  孔子说要择处仁,又说“德不孤,必有邻”,为什么呢?我们知道,跟有道德的人在一起,你是会获得许多许多的,譬如知识、才干、智慧、安全等等等等,全都是对于你有益的东西,而不可能给你带来丝毫的伤害,难道不是吗?既然如此,这个有道德的人就好比是一个巨大的磁石,有着相当的吸引力,而将希望获得譬如知识、才干、智慧、安全等等等等的人都吸引到自己的身边。孔子就是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磁石,几千年来,他不知道将多少的人吸引到了自己的身边,而给这些人带来吉祥与幸福,难道不是吗?
  所以说,孔子教给我们择处仁,也就是选择住处时要跟有道德的人住在一起,是为了我们的好,也是为了社会的好,最终的目的就是让仁德发扬光大,惠及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