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3-20]【古典】《莫扎特钢琴协奏曲14、23、25》(钢琴:伊万·莫拉维茨/协奏:捷克室内乐团、捷克爱乐乐



引用:


专辑名称:MOZART:Piano Concertos K.449/448/503
中文名称:《莫扎特钢琴协奏曲14、23、25》
钢琴演奏:伊万·莫拉维茨(Ivan Moravec)
协  奏:捷克室内乐团、捷克爱乐乐团
指  挥:约瑟夫·弗拉契(Josef Vlach)
发行公司:Supraphon(捷克)
发行时间:1996年(2005年再版)
CD编号:SU 3809-2
音乐格式:APE整轨
推荐指数:



========================== 《第十四钢琴协奏曲》(K449) ==========================


    莫扎特写于1784年的六首钢琴协奏曲中,三首广为流行,另外三首总的评价是较低的。《降E大调协奏曲》
(K449)虽属于后一类,但却是一首迷人而有个性的作品。它并不很长,所用的乐队编制也较小,只有双簧管、
圆号和弦乐器,但却有着奇妙的内在紧凑感。这首《第十四钢琴协奏曲》,降E大调,K449,作于1784年,
为其钢琴学生芭芭拉·冯·普莱亚而作。1784年3月17日,在多拉特纳霍夫举行“我的第一次私人演奏会”上
首次演出。共3个乐章:1、活泼的快板,降E大调,协奏曲型奏鸣曲式。呈示部第一主题以C小调开始,第二主题
以属调降B大调,使丰富的表情应运而生,乐队呈示的小结尾稳定于降E大调。强有力的主题表现后,低音弦乐奏曲
首第一主题第三小节衍生的动机,主奏钢琴改编第一主题,又以属调奏新的第二主题,其中第二小节减七和弦,极为
美妙。移入发展部后,由第一主题第三小节衍生的动机发展,再现部中的华彩由前后发展技巧句构成,再以第一主题
衍生的动机结尾。2、小行板,降B大调,主要主题部与副主题部各三度反复的三段体,调性安排为主(降B大调)
-副(F大调)-主(降B大调)-副(降B大调)。3、从容的快板,降E大调,回旋曲式。回旋曲主题每次再现
均以新的对位乐句加以润饰,第一、第二插句部也加入有对位句的装饰。尾奏先以主调再现第二插句主题之后,移入
快速的二拍子部分,主题及第一插句在进行变奏之下导向终止。

========================= 《第二十三钢琴协奏曲》(K488) =========================


    莫扎特在1786年写成的这首协奏曲,同他的另外两首小调协奏曲(《d小调第二十协奏曲》和《c小调第二
十四协赛曲》),可以说是他的钢琴协奏曲中最出色的三首。这首协奏曲,就其内容来说,同《d小调协奏曲》全然
相反:在《d小调协奏曲》中,充满着激动人心的不安情绪,而在这首最抒情的协奏曲中,每一个乐章的音乐都是诚
挚、温暖和热忱感情的表达。

    为了适应这首协奏曲总的构思的要求,第一乐章的两个主题并没有按照传统的方式进行对置,而是彼此十分相似
而且,紧接在这两个抒情主题后出现的连接段和结尾段的曲调,也只是更加热情、更加强烈,依然没有产生对比或矛
盾。钢琴独奏的特点是特别富于歌唱性,配器也是这样,充分利用弦乐器组和木管乐器-特别是单簧管如歌的音响。

    第一乐章第一主题从流畅安谧的叙述开始,第二主题最显著的特点是亲切而又热情:乐章的第二个呈示部同前一
呈示部一样紧凑,并没有带来别的新内容。但是在发展部的开头,在一个短暂的休止后,弦乐器以其稍微压低的音响
咏唱一个田园风味的新主题:这新主题的一些素材还曾转到木管乐器上,钢琴则用一些轻快的乐句为之装饰。在再现
部中还由钢琴和单簧管及大管先后演奏这个主题,直到一个小高潮过后,这一主题还为华彩乐段的呈现做好准备。结
束这一乐章的小结尾音响温存,力度逐渐凌弱。第二乐章的音乐柔美安谧,但有点伤感,它的基本主题以意大利民间
舞曲-西西里舞曲的节奏为基础,随后出现的第二主题旋律具有朗诵调的特点:乐章用三段体形式写成,中间一段转
入A大调,音晌更为明亮,最后一段音乐的再现有所减缩。第三乐章-回旋曲,同前面两个乐章不一样,规模相当扩
展。莫扎特以其成熟的创造才能和大量的旋律组成了这一乐章,它的急速的发展尤其令人瞩目。这一乐章的音乐,充
满了各种不同特性的形象和情节的变换,是作者的歌剧终场中所特有的。而且,这里一切都为明朗的阳光所照耀,满
溢着蓬勃的活力。这回旋曲乐章的结构类似奏鸣曲形式,也有三个大段落和一个小结尾,它的基本主题是欢乐情绪的
充分表达,在它后出现的另一个主题,则是回旋曲主题的重要补充。在这个回旋曲主题每一次反复出现的过程中,共
嵌入三次小调的插段(e、#f和a),但由于这些穿插的乐句都很有活力, 因此并不冲淡原来欢乐的情绪。在乐章
中还有一个十分引人注意的曲调,也是欢乐情绪的表达,而且显得更无可遏制似的,由于它是在第一和第三段结束时
呈现,因此带有结尾段的意味----开头它由钢琴奏出,法国号嘹亮的音响与弦乐器的拨弦为之陪衬,后来则转到木管
乐器上。事实上,最后它成为一个真正的结尾段结束了这首美妙的协奏曲。

========================= 《第二十五钢琴协奏曲》(K503) =========================


    在写作《费加罗》不久以后所写的后一首钢琴协奏曲,即《C大调协奏曲》(K503),就只能说是一首叙事
诗了。这首协奏曲所用乐队的规模庞大,但略小于K491所用的乐队,因为在K491中,既用了双簧管,又用了
单簧管。这是莫扎特在钢琴协奏曲中最后一次使用单簧管。K503的第一乐章具有惊人的宽广性。它那一本正经的
外表使人不知究竟,因为纯粹的老一套做法反而可能随时引出一块意外的天地来。早在开始的全奏中,我们就能看到
这种情况:音乐在一个非常拘泥形式的开端以后,就不知不觉地转向了c小调。以一个节奏音型为基础的引人注意的
模进段落在本乐章中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这个段落立刻把音乐引向在属调上的强有力的高潮。在这个发展阶段中采
取这样的步骤是极不寻常的。在K449的全奏中,副部的主要主题,只在属调上出现了片刻,之后音乐就从容而轻
巧地回到了主调。但作曲家却在此处很夸张地强调了属调,又引入了似乎是巴巴基诺所唱的“一位少女或少妇”的预
兆,只不过是在小调上罢了。它立刻重复在大调中一个简单而响亮的背景上,其中有的部分由小号和鼓柔和地奏出。
在贝多芬《降E大调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的全奏中也有一个与它酷似的段落。接着出现了其他一些乐思:有的刻板
些,有的抒情些;以一种更富旋律的形式再现。钢琴独奏的进入是富于创造性的;起初它怯懦而稳当地奏完先由乐队
奏出的那些乐句,后来它就变得越来越健谈了。当它把话说完后,呈示部就按照常规的情调以全奏开始了,但不久以
后,它几乎是象舒柏特那样洒脱不羁地进入一个由钢琴奏出的诱人的抒情段落。这个段落当然表明是进入属调的迁回
路程中的一段路,而副部正是在属调上开始的。最后,呈示部以在全奏中出现过的那个段落(也是G大调的)结束。
但是在这里,它的终止感比以前要强得多。展开部的开端是一个引人注目的片段。另外,这个似乎是本乐章里最简单
而天真的主题此刻却来承担展开音乐的重任了。当它经历许多次调的变化后,其织体也变得越发精致了;最后,精致
的织体让位给了通常在再现部之前出现的延留性段落。其中也照例有新的大胆尝试。和声的变化在降E大调的旋律再
现时是有吸引力的,它把音乐引向C大调。其他方面的细节按正规继续进行到华彩乐段。在华彩乐段之后,这个庞大
而多彩的音乐图景就用再现之初的全奏中的最后一段作为结束。

    这首协奏曲的行板乐章不如莫扎特后来所写的一些慢乐章那么内在。但它属于平静和庄严性质的美感。我们在协
奏曲中最后一次遇见了一个用带有曲首全奏的奏鸣曲式写的慢乐章,不过这是一个投有展开部的奏鸣曲式。在某些方
面,这个乐章展望了《“朱庇特”交响曲》的行板乐章。两者都以规模宏大的段落开始,其中包含一系列乐思;却不
是一连串的旋律。但在交响曲的乐章里有一股强烈激动着的暗流,而这里的气氛却是比较超然而又威武的。由于主题
的个性不甚明显,因而乐曲的美感不在于主题本身,而在于主题的安排与对比方面。在配器中也有一种异常缥渺的气
质,这主要是在管乐部分用了细腻的写法所致。在开始的全奏中包含了两个主要主题,第一个平静而庄严;第二个则
以较短的乐句为基础,出现在低声细语的背景上。还出现了一个令人难忘的终止性段落。这个段落直到本乐章将近结
束的地方才再度出现。在呈示部中,第二主题在属调中出现,把音乐引入一种黯淡的半音阶色调之中,给人的印象深
刻;引回再现部的那个段落颇有浩大之感,这时钢琴在丰富的和声背景上奏出了琶音进行。这个乐章因为是夹在两个
有力而多采的乐章之间,所以它虽然设计简单,但依然效果显著。

    最后的回旋曲,乐思照例很丰富。其中的第一个乐思很象《伊多美纽》的芭蕾舞音乐中的一首加沃特舞曲。这就
提醒我们,回旋曲的速度不宜过快。不久以后,在c小调上所作的片刻停留,却是对第一乐章里那些类似的细节的回
忆,它还象这首乐曲中其他一些段落一样,明确地预示了舒柏特的音乐。钢琴部分休止了一阵,直到一个正规而强劲
的终止出现以后,钢琴才奏出了一个性格较为华丽的新主题。通过活泼的经过句,终于把音乐引入较抒情的第一插部
中的主要主题。也正是上述经过句,预示了贝多芬《“黎明”奏鸣曲》中的某些细节。象在K488中一样,中间插
部包含了两个互相对比的乐思:一个是a小调,而另一个则是F大调。就某些方面来说,后者是本乐章里最有特色的
一个主题;它那持续甚久的旋律线和其中更为慎思的和声运动处于这样的环境之中,予人的印象特别深刻。就旋律本
身来说,第7和第8小节,非常及时地避开了一个原来有可能落入旧套的模进中,往下的部分也同样优美。再往后的
音乐更是富于想象力的。

    莫扎特在回旋曲中把音乐引回主要主题时表现了娴熟的技巧,动人的实例是第一插部末尾的那段音乐。正是这样
一些段落斌予了这个乐章以独特的个性,且其宏伟壮丽之感也与前两乐章不相上下。一般来说,莫扎特那比较激越和
比较忧郁的作品中的力量,更多地预示了贝多芬的音乐;但是我们也能发现,在诸如这首协奏曲和《C大调五重奏》
(K515)第一乐章这样的一些作品中弥漫着的安宁感也对贝多芬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许多年来,K503被人们
忽视了,但它仍不失为一部杰作。





【接下页】
最后编辑psdlxm 最后编辑于 2016-06-16 20:4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