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第15节:清人为明唱挽歌

我们的故事开始于清朝初年那一段动荡的年代。当时,来自山海关外黑土地上的满洲人已经来到北京,建立了对整个中国的统治。尽管在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个皇帝顺治时期,被赶到南方的明朝皇室的后裔们还力图恢复朱家的江山,一些尽忠于明朝的大臣和百姓也在拼死抵抗,也曾搞得所向无敌的满洲骑兵们焦头烂额,甚至连最高统治者顺治皇帝也一度萌发了退回东北老家去的想法,但是,到了这个故事发生的年代,汉人所建立的明王朝,虽然经过几许挣扎,却已无可挽回了。

对于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汉族士大夫们来说,他们虽然没有办法阻止满洲人的铁骑,挽救大明的统治,却能利用手中的一支笔为明朝保留它的历史,同时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国的哀思。

庄廷鑨的《明史辑略》一书,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编修的。

其实这部《明史辑略》,虽然署庄廷鑨的名字,也由他出钱编修并刊刻,但其最早、最重要也最庞大的一部分资料,却是来源于明朝一个大学士朱国祯的著作--《明书》。朱国祯系浙江人,是明朝万历年间的进士,到天启年间,已经做到了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是相当于宰相的高级官员。但他晚年的仕途却很不顺利,被奸党李蕃所弹劾,只好称病辞官,回乡居住。他仿照司马迁《史记》和明朝以前二十一部史书的体裁,编写了一部记录明朝历史的史书--《明书》,里面不仅记录了历史事实,还有他自己以"朱史氏"为名所发的一些议论的文字。遗憾的是,没有等到这部著作出版,他就去世了。朱国祯死后,朱家的境况

渐渐不如以往,由于贫穷,他的后人把这部《明书》的书稿以一千两白银的价格卖给了同乡庄允城的长子庄廷鑨。

庄廷鑨,字子襄,湖州乌程(今浙江省吴兴县)人。他的父亲庄允城,字君维,是当地的一个富户,很有些钱财。庄廷鑨少年时代就很有才华,却不幸是个盲人。他听说先秦时期有一个大史学家左丘以一个盲人的身份写了一部名垂千古的历史著作--《国语》,于是自称"瞽史",想仿效先贤发愤著书,也写一部流传后世的史书。

就在这个时候,他的同乡,朱国祯的后人正在出售先祖《明书》的书稿,虽然价格很贵,庄允城还是毫不犹豫地买了下来。随后,他以这本书中所记载的时代史实和朱国祯抄录的当时的一些资料,同时参考本地一些老学者所编撰的《明末启祯遗事》等史料,招揽宾客,编纂新的记载明朝历史的史书,编成后,取名为《明史辑略》,一共一百多卷。

庄廷鑨为这部史书投入了很大的心血,就在书编成之后,他邀请本地的知名学者、明朝崇祯年间的进士李令皙为此书作序。为了扩大影响,他还邀请了当地的一些名人参与修订此书,并将他们的名字一一列在书的前面。经过这一番准备,顺治十七年(1660)的冬天,《明史辑略》正式刊刻出售。但庄廷鑨本人并没能看到这部书全部刊刻出来就去世了。他虽然没有后嗣来继承自己的遗愿,但这部书由于他父亲庄允城的继续出资,得以刊刻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