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在汉朝开国不久,刘邦和韩信等群臣曾经议论过各位将领的才能。刘邦问韩信说:“你看我能不能统率百万大军呢?”韩信说:“不能。”刘邦又问:“那能否统率十万大军呢?”韩信说:“不能。”刘邦生气地问道:“依你说,我能带多少兵?”韩信说:“能带一万就不错了!”刘邦反问道:“那么,你能带多少兵呢?”韩信毫不客气地回答说:“至于我嘛,带得越多越好(韩信将兵,多多益善)。”刘邦既不解又气愤地问:“那为什么我做皇帝,你只能做将军呢?”韩信又回答说:“陛下虽不善将兵,却善将臣。”
  
  的确,若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刘邦不如张良;若论输粮草、保供给,治国安民,刘邦又不如萧何;若论亲临前线,挥兵杀敌,刘邦又不如韩信。但刘邦的长处就是能把这些人聚拢起来,让他们发挥各自的能力和长处,为自己服务。
  
  刘邦的开国功臣之一萧何,就是刘邦当泗水亭长时的相识。亭长负责处理乡里较小的诉讼案件,遇有大事,便向县里详细汇报,因此与县中官吏十分熟悉。萧何是沛县功曹,与刘邦同乡,又十分熟悉法律,刘邦对他就格外尊重和信服,因此,刘邦每有什么处理不当的事,萧何就从旁指点,也代为掩饰通融,两人的关系就越来越密切。刘邦斩蛇起义以后,萧何一直跟随,刘邦差不多对他言听计从,楚、汉相争乃至汉朝开国的大政方针,几乎无不出于萧何之手,萧何可谓劳苦功高。当然,刘邦对萧何也不是毫无防备之心,但他能较好地处理。在楚、汉相争之时,刘邦离开汉中来到关东与项羽展开了长达四年之久的战争,萧何留在汉中,替刘邦镇守根本之地,并兼供给粮草兵丁。萧何很善于治理国家,不久就“汉中大定”,百姓皆乐意为萧何奔走,萧何对刘邦的粮草供应也很充足及时。但如此下去,刘邦深恐人心归萧,于己不利,他就托人捎信,探问萧何,称赞他把汉中治理得很好。萧何十分警惕,萧何为了免除嫌疑,他把自己的子弟亲属凡能参军者全部送到刘邦的军前,说是要为汉王平定天下而效力。
  
  刘邦一见,果然十分放心,因为汉中既无萧何的族党,萧何也就不会生出二心。从此,君臣之间再无嫌隙。
  
  刘邦的重要军事谋臣张良出身韩国贵族世家,曾经在博浪沙谋杀秦始皇,失败后潜逃各地,后拉起了一支百余人的队伍,立帜反秦,不久碰到了刘邦的起义队伍,成为刘邦军队的一名战士。但不久张良会见了势力雄厚的项梁,说服了项梁再立韩国,而他本人也就做了韩国的司徒。后来,秦军扑灭了韩国,张良无奈,只得再次投靠刘邦,刘邦并不因为张良曾经离开自己而忌恨他,而是诚心相待,赢得了张良的高度信任,张良从此为刘邦开辟汉朝天下谋划军事策略。
  
  在鸿门宴上,张良见机行事,全力掩护刘邦逃走;在彭城战役失败后,张良提出合韩信、彭越、英布三股力量共击项羽的正确策略;在韩信提出做齐王的危机关头,张良说服了刘邦,稳住了韩信;在楚、汉签订合约之后,张良提出穷追猛打的建议,终于彻底消灭了项羽。
  
  纵观张良的一生,可以说他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在每个紧要的关头,张良总是能站出来,提出较为正确的意见。如果没有张良,刘邦最后的军事胜利,确实是难以想象的。因此,刘邦得到了张良这样一个人才,毫不夸张地说,比得到了数十万大军还要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