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第一编
  认识帝王之术的学问
  
  
  1成功的流氓与失败的英雄
  谁说只有得人心者才能得天下?流氓无赖亦能得天下!流氓无赖何以得天下?得人才者得天下!
  
  当然,从根本意义上讲,“得人心者得天下”,但根本原因不是直接原因,不能时时处处都强调根本原因的作用,否则,就会变得迂腐不堪。在一定情况下,远水不解近渴,根本原因只能发挥远期的、隐性的作用,而一些具体的策略,则成了成败的根源。在秦末乱世,更是如此。于烽烟四起、遍地兵燹的时代,从根本上收拢民心,施行“仁政”,实是迂阔不实之举。真正有效的策略,却是收罗人才,使用人才。到了这时,可以说得人才者得天下了。正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中国古代的政治家、军事家在网罗人才方面积累了丰富而又成熟的经验。在这方面,最有代表性的恐怕要数战国“四公子”,即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魏国的信陵君和楚国的春申君。据记载,这四个人的门客多时达到三千人,只要有一技之长,即可投到“四公子”门下,“四公子”对他们一视同仁,不分贵贱。有时候,“四公子”为了招揽门客,网罗人才,往往有许多矫情过分之举。
  
  例如,赵国的平原君忽然发现自己的门客逐渐减少,就慌忙向门客请教道:“近来我门下怎么来的人少,走的人多呢?难道我有什么怠慢大家的地方吗?”有一个门客回答说:“您的美人得罪了一个瘸腿的门客,大家觉得您爱美人胜过门客,所以我们也正要告辞。”平原君一听,立刻去调查,原来,他的房子临街而建,他的一些姬妾就经常站在窗前临街眺望。有一次,最得宠的一位美人看见一个瘸子挑水而来,姿态不甚雅观,就忍不住一笑,其实并无他意。谁知这人却是平原君的门客,他径直找到平原君说:“听说您喜欢结交天下豪杰,才有这么多人投奔到您的门下,如今您的姬妾嘲笑了我,损害了我的尊严,请您重重地惩罚她。”当时平原君并未在意,过几天也就忘了。庄子说:“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但只为有了司马迁,不以成败论英雄,刘邦的流氓本色是再也洗刷不掉了。
  
  那个门客见平原君并未当回事,就制造舆论,说平原君爱女人胜过门客,门客们因此渐渐离去。平原君现在弄明了情况,立刻杀了那名姬妾,他的门客也就慢慢地回来了。平原君如此对待门客,在关键时刻,门客确也发挥了作用。当秦国围困邯郸后,楚国犹豫不决,不肯发兵。一个名叫毛遂的门客自荐随从平原君出使楚国,果然,他脱颖而出,一番慷慨陈词,居然说得楚王变色,同意了发兵救赵,为邯郸解围立了大功。
  
  在战国“四公子”中,最有名的还数齐国的孟尝君,他靠门客冯谖收揽了民心,恢复了国相的职位,而且越坐越稳,还建立了“国际”声誉。他靠能够学狗叫、穿狗洞和学鸡叫的门客逃出秦国,免于客死异乡,可谓是善于网罗人才和使用人才了。但宋代的大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王安石却不这样看,他在《读孟尝君传》这篇短文中说:“世人都说孟尝君善于招揽贤能之士,因此士人也多归附于他,最后也是依靠这些士人的智力才从虎狼一般的秦国逃脱。唉!孟尝君也只是能做鸡鸣狗盗之徒的首领罢了,哪里能称得上善于招揽士人呢?不然的话,像齐国这样强大的国家,得到一个真正贤能的人,就可以制服秦国了,哪里还需要鸡鸣狗人说刘备的天下是哭来的,其实大谬而特谬,政治和军事是从来不相信眼泪的。
  
  盗之徒的力量呢?鸡鸣狗盗之徒出入其门,这才是真正的贤士不愿前去的根本原因啊!”
  
  王安石不愧是千古名相。他的话鞭辟入里,一针见血,足可翻千古定案。
  
  中国历史上也确实有得一贤士而开建一国的先例。汉朝末年的刘备,就并不多交滥交,不像孟尝君那样去搜罗鸡鸣狗盗之徒,而是选一大贤之士,“三顾茅庐”,终于赢得了诸葛亮的信赖。
  
  诸葛亮确未辜负刘备的一片苦心,未出隆中就已“三分天下”,把天下大局和未来之势分析得透彻见底;既出隆中,又能呕心沥血,一生谨慎,终于帮助刘备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地发展起来,建立了与魏、吴鼎足而立的蜀国,甚至有并吞天下之势。诸葛亮的例子,完全能够证明王安石的观点,也极为有力地说明了人才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