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在幽默诙谐中,听潇水讲一段旧江湖
文/西西
(对历史的了解一向孤陋,仅以此文,感谢潇水为《青铜时代的终结战争》付出的辛劳)
生活的压力越来越大,上涨得翻着筋斗的房价、工作中逐渐加码的任务、人事上一张张新添的年轻面孔。上司曾半开玩笑着说:工作完成得不见得比以前多,我看你这脾气倒是长得够快,我敢推断,你上学时历史学得不好。
哦,此话怎讲?
通读历史的人,笑看成败与世事,会看开很多东西,也会看轻看淡所谓一时的得与失。
不知道这话是否有道理,我还是去书店搬了一部《史记》,书积于案头经年,只第一页屡屡被翻开,唯一的功用是它治好了我多年的失眠,每翻到第一页,上下眼皮必迅速靠拢,玄际催我入黑甜香。
象我这样浮躁的人可能是无法静静端坐一室感受历史风云变幻带给我的种种感受吧。纵是电视上百家讲坛大受追捧,我每拿起遥控也一定是对那节目实施绕行的。
忽一日网上闲逛遇见潇水和他的《青铜时代的终结战争》,他的个人简介上写着:17岁入清华,专业是电机。我对着这名字笑笑:这年头真是什么人都不务正业呀。清华高才生不好好干你的专业,玩儿什么文字呀。我挑挑剔剔地打开《青铜时代的终结战争》,本以为会看出三两处错别字后施施然撇撇嘴离开。
但我还是被那段引子中的一段吸引了:“战国的首强是魏国,可惜它没有笑到最后。那时庞涓和他的学弟孙膑都在魏国效力。但 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这哥俩互相打起来了。庞涓怕孙膑抢自己的饭碗,所以给孙膑做了截肢手术,这就好比把大马骟了,使它失去狂躁的性格而专心提供畜力,用意是非常良好的。
但是孙膑不能理解,他发誓要报仇,驾着双拐跑到了东方的齐国。在公元前354年,没脚先生孙膑,利用齐国力量,把庞涓的十万魏国大军打得尸横遍野。”
看到此时我哑然失笑,潇水首先打破了我多年前对清华理科男生的想象,我想念中的他们理性有余,活泼不足,每个人似乎都是精于理工科不苟言笑的好学生。而潇水上面这段文字,可是有点贫。
潇水其次打破的则是历史一向给我感觉的沉闷、枯燥,恰恰也是他的贫让这文章有了生气,有了活力。我蓦地发现,原来历史还可以以这么轻松的笔调去阐述:庞涓忌惮同门师兄弟修为高过自己,陷害孙膑,两个人的斗争在潇水笔下就成了“打起来了”,“怕孙膑抢自己的饭碗”“做了截肢手术”,这通俗易懂的解说让人读起来更加容易理解。
呵呵,有趣,我继续读了下去。
历史课堂上曾经学过的“胡服骑射”他讲解得极为透彻:三胡物质文明不够发达,特点是做饭没有锅(因为缺少金属),于是就拿大树皮折成船形,注满水,把肉和野菜放进去。再在一旁的火堆上烤石子,石子热了,扔进这船水里,慢慢把水烫热。这叫做“石煮法”。石煮法适合做鱼和虾,鱼虾比较爱熟。现在饭馆里的“桑拿虾”就是这种作法(桑那虾是一道很有古风的菜啊,却起了洋名)。
当年晃着头背诵的“胡服骑射”我早已没了概念,却原来当时的胡人是这样原始的生存状态。读到此思维不禁开小差,不知道潇水大才子从事什么行业,至少,他要是做名历史老师,这样生动地给学生讲历史,学生们一定会学得更轻松容易吧。
一口气把《青铜时代的终结战争》读完,从潇水文字中也能看出他有大量古典文化的积累,感觉很受益,每每读到不解时再翻开《史记》,对照比较,感觉潇水很多观点和司马迁有很多不同。这不同也增加了我自己的想象,多少年工作奔忙中难得有这种静下来思考的时候,我很享受思索时这个静谧的心灵空间。
忘记了哪个哲人说:读一本好书,象和一个心灵高尚的人做朋友。于我,读一本有趣又有益的书则是难得的休闲,我喜欢这样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