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佾第十九章。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定公----鲁君,姓姬,名宋。孔子在定公时任大司寇并代理宰相。
大意:定公问孔子:“君主怎样使用臣,臣怎样事奉君主呢?”孔子回答:“君主应该按礼来使用臣,臣应该以忠来事奉君主。”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
定公作为鲁国君主,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这样的问题真是身感体受,再恰当不过了。
其实,定公向孔子问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在今天同样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即便是在全世界各种的文化之中,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实质上,君主就是人群中的头领,而臣就是君主的近僚,仅此而已。在这一点上,只要是人群,就存在于这样的问题。而不在于你是什么样的国家、民族与文化,只不过是这个君主的定位不同罢了。基督教将君主的位置永远的留给了上帝;伊斯兰教将君主的地位也是永远的留给了真主;而佛教则将君主的地位也是永远的留给了释迦牟尼;道教则将君主的地位永远的留给了老子,唯独儒家不同,孔子及儒家是将君主的地位留给了能够担当国家君主重任而且是变化着的人。定公所问的君主恰恰就是这样的人!
我们知道,人是一种群居的动物。大自然的规律是:只要是群居的动物,就必须存在头领。关于这一点,我们不必多费口舌了。那么,在我们现在的今天,我们中国这一大群人的总头领是谁呢?问题还有一个关键,就是目前我们中国人究竟有多少的人知晓这个道理?我们再大担一点地问,就是目前坐在头领位置上的那位“君主”,他是否能够懂得这个道理?如果要是懂得这个道理,那还好办一些;如果要是不懂得这个道理,那可就麻烦大了,我看现在这个道理他是不懂得的可能性大。
现今的社会还存在一个问题,就是企业,也就是私人的各个组织如何办?古时的中国,是农耕社会,社会结构相对简单,社会上有一个君主也就可以了。现在的社会中有那么多的私人组织,这些私人的组织如果是一群人的话,那他们的头领究竟应该是谁?这是一个问题。企业这种组织形式原本不是中国的,它是一种西方的产物。所以说,这种产物在西方是顺理成章的,企业这一群人不需要有头领,因为已经存在上帝这个人群的总头领了。而在我国则不同,企业如果没有头领就不可以,而有头领又违背了企业原本就不需要头领的初衷,这实质上是一个中西文化相互不融合的问题。
按照我国的实际经验来看,一个头领的作用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是太重要了,可以说是一个企业生与死的大问题。说到底,这是中国文化,更准确地说是孔子及儒家思想所起的作用而致。
既然我们无法脱离中国文化的限制与影响,那我们就应该认真的学习与体会孔子及儒家思想对于君主,也就是头领的理论,以便更好的发展我们的事业,难道不是吗?
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按照孔子思想是“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虽然君臣的地位没有改变,但是君臣关系是不同的。君对于臣是使;而臣对于君则是事。目的于结果也不同,君使臣是以礼,而臣事君以忠。
关于“君使臣以礼”。
所谓君的地位就是一群人的头领,所谓臣就是头领的幕僚,也就是帮手,所谓民就是附庸,这个关系是一种大自然所定的规律,是没有办法改变的。也就是说,只要你是君,别人就是臣或民等等;如果别人是君,那你肯定就是臣或民等等。当然,这是在一群人里面所肯定会出现的现象。
对于以上规律的认识非常的重要!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是孔子预测到2500年后,中国出了个杨神经,专门创造了这个词语,是给杨神经专门打造的专用名词。现在你们体会到了孔子的伟大了吧?
孔子是圣人,具有预见性,他知道2500年后中国必然出现一个世界伟人,他知道这个振动论在短时间内不被大家接受,难免使得杨神经郁闷,为了宽慰杨神经,他提前做了个专用词语赠送。
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关于“君使臣以礼”。
按照孔子思想,君对于臣是使的,使就是使用、指使,这突出的表现出了君的主之地位,而臣则处于仆的地位。只有这个样子,才能够从根本上树立起君主的绝对地位,而产生出巨大的威慑力量。这种巨大的威慑力量对于秩序、稳定、发展社会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上帝是所有基督教徒的君主,他们在上帝的面前及其的渺小,卑微;他们是上帝最虔诚的奴仆,他们可以扑倒在上帝的面前亲吻其足面;他们甚至可以为了上帝做出一切可以做出的事情,等等等等!西方世界就是在这样一种情形之下,建立起了持久稳定的社会秩序,在上帝的召唤下,一路发展到了今天!
其实,伊斯兰教、佛教、犹太教等宗教,总体来说都是与基督教差不多。而他们的教主,如真主、释迦牟尼、耶和华等都是教徒的绝对君主,行使着至高无上的权利。他们对待教徒们的态度岂止是使用,那简直就是奴使。
所以说,人群必须得有头领,有头领就必须维护他的统治地位,有统治地位就必须对于被统治者行使权威。所谓“君使臣”,就是头领、统治地位和行使权威所构成的综合体,不是吗?
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关于“君使臣以礼”。
孔子只是说“君使臣以礼”,而没有具体地说这个礼为何。思想起来,大概是周礼吧。可惜,我们已经见不到周礼了。不过没有关系,因为孔子所创造的“君使臣以礼”的这个价值系统还是存在。
周礼究竟是何时失传的,我们很难确定。但是后人按照孔子所创造的“君使臣以礼”的价值系统来完善这个礼是可以的,譬如“君为臣纲”等等。“君为臣纲”可能是后儒在孔子的“君使臣以礼”价值系统框架内所创造的最有价值的成果。有了这个“君为臣纲”的价值系统,就可以使得孔子所创造的“君使臣以礼”的价值系统变得非常容易的操作。也可以说,“君为臣纲”的价值系统还可以使得孔子“君使臣以礼”的这个价值系统变得非常有延续性及可以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再说,这两套价值系统可以合二为一,成为一套相当完整的价值系统来为国家服务。
所谓的“君为臣纲”是随时的,这个样就可以创造出许多时宜的礼,按照这些礼君使臣就是孔子所说的“君使臣以礼”。但是,作为君主,一定要按照这个礼来使用臣,这才完全符合孔子的“君使臣以礼”的思想。
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关于“君使臣以礼”。
按照孔子思想,君主应归使用臣且是按照礼,不然就破坏了人类的自然法则,而且人类的社会生活还无法保证正常,这岂不是乱作一团吗?
其实,在人类的群居生活当中,只要是有群的地方,就必然有头领。大群有大头领,小群有小头领。譬如国家,就有君主;家族就有祖父;家庭就有父亲等等。
董仲舒为我国大、小人群的生活秩序做出了贡献,他创造了“三纲”。所谓“三纲”,就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刚”。这样,在国家这个大群体;在家族、家庭这个小群体都统统建立起了谁为头领的机制。有了这个机制,便完全符合了人作为群居动物而必须得有头领的自然规律,进而可以使我们的生活更加有秩序。
假如我们完全没有,或者将这些人群头领的机制破坏殆尽,那是一个什么样的局面?不言而喻!所以说,我们应该对这些人类的头领规律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呢?不言自明!
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关于“君使臣以礼”。
我们知道,企业的形式不是出自中国,而是出自西方。我国只有作坊,而从来就没有企业。
说到底,企业也是一群人的组织。在这一群人的组织里面,作为西方文化,它实际上是没有作为个人的头领,它所谓的头领就是董事会,是一小群的人。因为在西方文化中,所有人的头领只有一个,那就是上帝。除此之外,不允许有任何的头领出现在上帝的面前。而在我国,由于没有上帝的问题,所以无论是大小的人群,其头领都是由人来担任。这就带来了问题,这就是,在我国企业的这一群人中究竟怎样讲头领的问题?是有呢?还是没有呢?如果按照中国文化,头领不仅是有,而且还应该是一个人。如果按照西方文化,企业不应该有头领。这是一个中国企业发展中十分重要的问题,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好,企业就从更本上发展不好。
我国的文化发展不仅源远流长而且是根深蒂固,想要改变,难上加难;西方文化与我国文化正相反,一东一西,一左一右,所以说融合西方文化也是非常的困难。
在中国,最终企业的头领必须是由一个人来担任,这一点无论是谁都改变不了。即便是建立了董事会制度,也改变不了头领是一个人的中国情结。也就是说,即使你无论怎样的努力,使用什么样的方式,也改变不了企业这一群人的头领就是由一个人来担任。说到底,这就是中华文化的力量,更准确地说,这就是孔子及儒家思想的力量!
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关于“君使臣以礼”。
在我国今天的社会,虽然不注重君臣之说了,但是,他是被另一种关系所取代了,那就是所谓的上下级的关系。其实,说白了那还不是一碗豆腐,豆腐一碗?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呢?其关键就是人群----头领的自然规律在起作用,这种的自然规律是谁也无法抗拒的,难道不是吗?
其实,抹煞君臣关系,提出上下级的关系,从根本上讲就是一种文化价值上的阉割,其效果不亚于掩耳盗铃,虽然这些阉割之人还自以为是,只不过是一些蠢材罢了。
事实上,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手段,人类是无法改变人群----首领这个自然规律的。既然如此,还不如老老实实的承认这种关系,不要搞那些不伦不类的、四不象的所谓的上下级关系。
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关于“臣事君以忠”。
君是人群的头领,是一把手,是说了算的等等。而臣则是被使用的,是从属的,是助手等等。这是自然规律,是任何人都无法抗拒的。既然如此,作为臣应该如何是好呢?当然是“臣事君”,也就是臣事奉君了,这既是孔子的思想,也是自然规律的充分体现,难道不是吗?
“臣事君”既然是自然规律,那就应该在世界范围内统统通行,而并不在意是什么样的文化种类,难道不是吗?
在西方的基督教里,上帝就是人绝对的君主、是独一无二的君主、是永远的君主。这样看来,作为人,无论你是什么样的人,你永远的都是上帝的臣民,不是吗?既然人与上帝永远是君主与臣民的关系,那还不是臣民事奉君主。所以说,就是在西方基督教文化里,仍然逃不出孔子“臣事君”的思想。
与西方基督教同样的道理,伊斯兰教、犹太教、佛教、道教都是一个样子。他们的真主、耶和华、释迦牟尼、老子都各自分别是自己信徒的绝对君主、独一无二的君主、永远的君主。而他们的信徒则是他们永远的臣民。作为臣民,当然要事奉君主了,这实在是没有什么可以奇怪的,难道不是吗?所以说,孔子“臣事君”的思想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不过,孔子“臣事君”的思想之背后是隐藏着人群----头领的世界自然规律。
人群之中必然要产生头领,这是自然规律,当然也是没有什么可以多说得了。但是,这个头领究竟归属于谁,还是有说头的。基督教、伊斯兰教、犹太教、佛教、道教都是将君主的地位毫不犹豫的交给了上帝、真主、耶和华、释迦牟尼和老子,而且是终身制,是永远的!所不同的事,孔子及儒家思想是将这个君主的地位交与了非终身制的人,也就是天子、也可以说是后来的皇帝。诚然,孰优孰劣,在此不是我们评判的时机。
在人群----头领的自然规律使用上,孔子及儒家思想与上述宗教有很大的不同,当然这也是宗教与否的区别之一。上述宗教是将君主定位于在上帝、真主、耶和华、释迦牟尼和老子的身上,而孔子及儒家思想除了将最大人群的头领定位在君主身上之外,还将一些比较小的人群,譬如家族、家庭的头领定位于祖父、父亲的身上,所谓“三纲”是也。此外,孟子还有“父母官”的思想,从这个意义上说,“父母官”也是某一群人的头领。所以说,在人群----头领的自然规律的认识与使用上,孔子及儒家思想与各个宗教存在着非常大的差距;各个宗教比较单一,而孔子及儒家思想则比较复杂。
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关于“臣事君以忠”。
作为人类,每一个群体都有其头领,这是自然规律,是没有办法改变的。对于这一点,不知道有多少的人不晓得这个规律。不晓得这个规律就与这个群体的头领进行争斗,其结果是争斗的黑天蔽日,一塌糊涂!
我认为,对于每一个群体的头领都不要展开不合宜的斗争,因为斗争是需要代价的,有时斗争的代价是十分的巨大与残酷。说到此时会有人表示疑问:如果赶上一个好的头领还好说,正巧是一个万恶的头领怎么办?难道也不需要与他斗争吗?事情是这样的,凡是斗争,就会有牺牲,这是常理,是人就会明白。我说的意思不是不斗争,而是更巧妙的斗争。这个更巧妙斗争的方法就是:离头领,也就是离君主而去。正直的、优秀的人都离开了,剩下的都是一些小人与庸才,难道这个君主能够依靠这些小人与庸才成就事业吗?恰恰相反,这些个小人与庸才只会是加速君主的倒台。既然如此,用这样的方法与不良的君主斗争难道不是最好的斗争方法吗?当然,是斗争就会有代价。不过,这种斗争的方法是代价最小的一种斗争方法了。
这种离开的斗争方法,在企业中对待不良的头领,也就是总经理时可以使用。
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关于“臣事君以忠”。
既然君主是头领,又是人群的自然规律,作为非头领的臣当然应该对于头领,也就是君主进行事奉了,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如果不是这个样子,那还有头领与非头领的区别吗?还要头领作甚用?再者说,作为头领,顾名思义是一个是头;一个是领。是头就是指挥的中心,就是用来指挥肢体的,作为肢体就应该无条件的接受头对其的指挥,否则还称其为头和肢体吗?如果作为肢体据不服从头的无条件的指挥,请问,他还能够是一个正常的人吗?实质上,作为“臣事君”就是这样一个头与之体的关系,难道不是吗?作为领,就是领导;就是头领导着肢体进行运动,作为肢体就应该无条件的接受其的领导,否则还称其为领吗?所以说,君主就是头,臣等就是肢体。君主生来就是作为总指挥的头,而作为臣,生来就是被指挥的肢体。这就是人类的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所以孔子才说:“臣事君”。
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关于“臣事君以忠”。
所谓忠,就是“尽己之”,也就是尽其所能。
作为臣,事奉君就应该尽其所能。这就是孔子所说“臣事君以忠”的根本意义所在。
以上我们说过,君主是头领;是指挥等等,臣是从属;是被指挥的等等。所以说,作为臣若不从属与被指挥,这个君臣的关系就不存在了,人类的群---头领的自然规律也就失去了意义。但,这永远也是不可能的。所以说,作为臣,你必须就得对于君忠,也就是尽其所能,否则就破坏了君臣关系的自然属性,也就是自然规律。不然,可以不做臣,也就是可以解除所谓的君臣关系,这样就可以没有机会忠君了,也就是对于君尽其所能了,不是吗?
我们可以以狮群为例:既然是狮群,自然有狮王。如果狮群中的非狮王拒绝其领导,那是一个什么样的结果?当然是不言而喻,除非这个不服从领导的狮子离开狮群,难道不是吗?狮且如此,难道人还不如狮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