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佾第十五章。
子入大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大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子----孔子。
大----(tai太)
大庙----君主的祖庙。鲁国大庙,即周公的庙。
或曰----有人说。
孰----谁。
鄹----(zou邹)春秋时鲁国地名,在今山东曲阜附近。孔子的父亲叔梁纥(he河)在这里当过大夫。鄹人之子指孔子。
大意:孔子到周公庙,每一件事情都问。有人说:“谁说叔梁纥的儿子知道礼呢?他到了太庙,每一件事情都是问别人。”孔子听了说:“这就是礼嘛!”
子入大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大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这一章的主旨是:
1、孔子入太庙,每事都问,表明了孔子对待周公的态度。
2、每事问的价值。
3、入太庙,每事问是礼的组成部分。
我们以上讲过,孔子对于周公是怀有非常崇敬之情的。这次通过入太庙、每事问的事实又再次证明了孔子对待周公的虔诚之态度。
每事问的价值系统由孔子所创造,每事问的价值系统究竟对于我们有什么样的价值呢?首先,所谓学问学问,学问就包括问。问有两种,一为向己之问;一为向人之问。所谓向己之问就是向自己提出问题,之后以期有所答案,进而获得学问;二为向他人提出问题,之后以期获得答案,进而获得学问。
每事问的价值系统还存在于其宽度,也就是每一件事情都要问的问题。事实上,每事问的宽度是十分之宽广的。假如我们要去做每事问,试想,我们的学问会是个什么样子?
每事问的价值系统还存在于其兴趣,假如没有每事问的兴趣,是绝对不会去每事问的;每事问的价值系统还存在于其毅力,假如没有每事问的毅力,是绝对不会去每事问的。那怎样做才会有每事问的兴趣和毅力呢?说到底,就是有益于人类繁衍生息的言行最终使然。
我们知道,礼是孔子及儒家思想的重要价值系统。所谓礼,其本质就是人为的制定若干程序以让人们去努力遵守,通过这样的方法,最终达到建立社会秩序,以期社会的稳定发展。孔子之所以将入太庙、每事问列为礼的内容,就是其内存有许多的有益程序可供人们遵守,最终可以建立社会秩序,以保证社会的顺利发展。
八佾第十六章。
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射不主皮----皮,用皮革做成的箭靶子。射不主皮,指射箭以是否中的为主,不在于是否能够穿透靶子。
为力不同科----科,等级。为力不同科,指个人的力气大小不同。
大意:孔子说:“射箭不在于穿透靶子,[最重要的是中的]因为个人的力气大小不同,自古以来就是这样的。”
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受孔子思想的影响,就是在今天,射箭运动也是以中的为目的,而不是要求箭要穿透靶子。
孔子这段语录所体现得最为重要的中心思想就是不同,也就是差别,而且是古之道理。
按照孔子思想,人是有差别的,因此而导致了“射不主皮”。也可以说,孔子的“射不主皮”的思想是用来说明“力不同科”的。
其实,“力不同科”是人的自然规律,是任何人、任何力量所无法抗衡的,就如同人的五指不一样长一个样。
其实,“力不同科”就是人的差别,这种的差别是永远伴随着人类的,是无法消灭的。
人的差别最终来自于个人自身的不同,譬如智力、体力、遗传、性格等等。所以说,差别是自然的。
孔子之所以说“古之道也”,实际上就是说,我们的古人早就认识到了人是有差别的这个道理。
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人是存在于差别的,差别最终演变成等级,所以说人是存在于等级的。
人存在于等级,而且正视人的等级,尊重人的等级是孔子及儒家思想的重要立场与观点。同时,正视与尊重人所存在的等级就是正视与尊重作为人的一种客观规律。
所谓平等的思想与观念是虚伪的,也是不存在的。事实上,不平等就是最大的平等。此外,从平等思想与观念产生地的西方来看,不也是处处等级森严吗?所以说,平等作为一种思想与观念存在是无可厚非的,但是要作为一种理想或者目标来追求和实现则是非常幼稚与可笑的。
孔子科的思想影响至今,譬如科学,还有医院里的内科、外科、皮肤科等等;再有政府与企业里的行政组织,某某科等等。
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按照孔子思想,是人的差别产生了等级。等级的产生是自然的,也是悠久的。
等级不仅仅是存在于我们人类,在其它的动物中间也是存在于等级的,譬如象、狮,狼、猎犬等等。
这样看来,等级不仅仅在人类中是需要的,就是在其它的动物中间也是需要的。为什么呢?是秩序,是秩序的需要。无论人类或是其它的动物,秩序是万万须臾不可离的,若要是离开了秩序,这个群体将会乱作一团而无法正常的生活。所以说,我们要安定和谐的生活,就必须得有秩序,秩序的建立必须得依靠等级,这就是等级的重要性。
有许多的人认识不到等级的重要性,动辄就要求取消等级,妄想达到所谓的平等。殊不知,等级取消之日就是秩序失去之时,而秩序的失去则就意味着混乱的开始。这种的道理岂不是孔子所说的“古之道”吗?更进一步的说,这种的“古之道”应该古到几百万年,甚至是更长的时间以前吧!难道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