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八佾第十一章。

  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或问----有人问。
  禘----曾经,殷纣将天下搞的大乱,“脯鬼侯以飨诸侯”,所以周公辅佐武王讨伐殷纣。武王逝世后,成王还年小幼弱,周公就登上天子的位置,统治天下。六年以后,周公在明堂朝会诸侯,制定礼仪制度和声乐典章,颁布度量制,从而使天下顺服。到了第七年,周公就将政权交给了成王。成王认为周公对国家有功勋,所以将曲阜封给周公,土地纵横七百里,兵车一千乘,命令鲁国国君世世代代用天子的礼乐和乐章来祭祀周公,这个祭祀就被称为禘。
  说----道理。
  示----摆出来给人看。
  诸----之于。
  斯---这里。
  掌----手掌。
  大意:有人问孔子禘祭的道理。孔子说:“不知道。知道这种道理的人治理天下,会像把东西摆在这里一样[容易]吧!”[一面说一面]指着他的手掌。
  


 
  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关于孔子对于禘(周公)的态度。
  我们已经知道禘的来历与意义,也可以说禘与周公有着直接的关系,或者说禘就等于周公。
  孔子对于周公的态度是十分明确的,主要体现在孔子的这两段语录之中:
  1、子曰:“......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所谓不复,就是不经常。由此可知孔子是经常的梦见周公,再由此推断是孔子对于周公的神往与崇敬!
  2、子曰:“周监于二代(夏、商),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夏、商、周三代之礼,至周大备,所以孔子从之。
  周公简介
  周公姬姓,名旦,又作叔旦。武王胞弟。由于他的采邑(卿大夫的封邑)在周(今陕西岐山东北)因此又称他为周公。


   
  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我们今人经常用的“天下”之词,就是出自孔子的这一段语录。
  按照孔子思想,如果知道了“禘之说”,治理天下就如在手掌上放一件东西一样的容易。
  孔子所说的“禘之说”,其实质是指周公的思想及其所作所为,而不止仅仅是对于周公的祭祀。
  按照孔子“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之思想,周文王的思想全部由孔子继承下来了。
  周公的父亲就是周文王,周文王对于西周王朝的建立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既然周文王的思想全部被孔子继承下来了,那就可以说,孔子的思想就是周文王的思想。此外,周武王、周公作为周文王的儿子,继承父亲的思想、遗志是无疑的
  有一句古语,为“半部论语治天下”。如果这样的说来,治理天下并不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不过事实也是如此。我们可以看看我国几千年来诸多用儒家思想治理天下的王朝,那些帝王们其实是非常得清楚治理国家的奥秘。在他们看来,治理国家就像放一样东西在手上那样的容易,不是吗?
  孔子说“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用我们今天的思想来理解就是:用孔子的思想来治理天下就像在手掌上放一件东西那样的容易,实际上难道不是这个样子吗?


   
  八佾第十二章。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与----参与。
  大意:祭祀祖先就好像祖先真在面前,祭神就好像神真在面前。孔子说:“我如果不亲自参加祭祀,那就和不祭是一样的。”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这一章本身的信息量不大,只是表现孔子对于祭祀的态度而已,但是这一章有一个特别的意义。
  事实上,孔子是无神论者。之所以这样子说,是因为孔子有不少的无神论的言论。但是还有许多的人认为孔子不是无神论者,他们的具体证据就是这一章的内容,准确地说就是“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其实这些认为孔子是有神论者的人,同时也是对待史料很不严肃的人。不错,这一章里面的确有“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的文字,但是请不要忘记,这不是一句孔子所说的话,而是其他人所说的一句话,孔子接下来所说的话只不过是接着“祭如在,祭神如神在”这句话所说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真正孔子所说的话里面根本就没有有神论的任何信息。所以说,以此为据认为孔子是有神论者的观点是根本无法成立的。
  事实上,这一章里面所包含真正的孔子思想是非常的清晰,这就是:孔子不参与祭祀,就如同不祭祀一个样,仅此而已。至于“祭如在,祭神如神在”这一句话,那是另外的意思!
  此外,孔子曾经说过:“敬鬼神而远之”、“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还有“子不语怪、力、乱、神。”从以上这些事实来看,孔子就是一个典型的无神论者,而不分青红皂白地说孔子是个有神论者是毫无道理且没有任何根据的!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祭祀之思想在孔子整个思想当中占有相当的位置,为什么孔子如此之重视祭祀呢?
  首先,祭祀得有一个主体。作为国家,这个祭祀的主体对于国家来说是非常的重要,他可以延续文脉,是一个优良的传统在这个国家传播的过程,而所有这些只会有益于这个国家的发展。同样,作为一个家庭的祭祀的主体,对于这个家庭的发展也是非常重要和不得离开的。
  作为国家的祭祀主体,在孔子时代是禘,也就是周公。由于时代的原因,周文王的思想由孔子继承了下来。之后的几千年,实际上是孔子的思想主宰了我国的历史。由于这样的现实,实际上孔子就成为了我国国家的祭祀主体。今天以国家的名义祭孔,其实质就是一种这样的祭祀,同时也起到了由此而治理国家的作用。这种做法的来源,就是孔子的“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的思想。
  作为一个家庭的祭祀,他的根本作用就是“慎终追远,民德归厚”。也可以说,用祭祀的方法来达到“民德归厚”的效果。这样良好的社会效果最终只会对于社会的良性发展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其实,对于一个祭祀的主体来说,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宗教较比我国对于孔子的祭祀来讲要复杂和繁缛的多。可以这样简单的说,作为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所信教徒生命的约1/4强都用在了对于上帝和真主的祭祀上面了,包括各种的宗教节日与仪式。与我国所不同的事,世界其他各个宗教都没有对于家庭的祭祀,而将全部的祭祀力量都集中在了上帝和真主等等祭祀主体的身上。
  在全世界,无论是哪一种宗教和文化,祭祀最根本的作用就是统一其思想与文化,以益于本宗教和文化的生存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