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八佾第九章。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吾能徵之矣。”
杞(qi起)----古国名,在今河南一带。相传杞国君主是夏朝后代。
徵(zheng征)证明。
宋----古国名,在河南商丘一带。宋国的君主是商朝的后代。
文----典籍。
献----指熟悉夏礼与殷礼的贤人。
大意:孔子说:“夏朝的礼,我能够说出来[但是它的后代]杞国不足以作证了;殷代的礼,我能够说出来[但是它的后代]宋国不足以作证了。这都是由于文字资料和熟悉夏礼和殷礼的人不足的原故。如果是足够的话,我就可以用来作证。”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吾能徵之矣。”
孔子这一段话的信息量不是很大,主要讲的就是夏、殷的礼和其文献的问题。
夏、殷的礼孔子都能够“言之”,看来礼在夏、殷就存在了。从此我们也可以看得出,我国的古人是如何重视礼的作用。不过十分遗憾的是,夏、殷的礼后来都已经失传了。
如果将文献的文解释为文字的话,看来夏就存在文字了。不过我们现今发现的甲骨文是殷商的文字,好在是算起来殷商距夏也是不远,夏有文字还是有可能的。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吾能徵之矣。”
孔子的这一段话对于后世的深刻影响还在于对典籍研究求证的问题。
夏、殷的礼对于孔子来说都是属于古典的,因为文献的不足,所以孔子没有办法对其进行证明;如果文献充足,孔子是可以对其进行证明的。这实际上就是孔子对于典籍进行求证的态度,由于孔子的这个态度,对于后世的典籍研究之中使用求证的方法开了新河,并一直延续至今。
八佾第十章。
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禘----(di帝)古代只有天子才可以举行的祭祀祖先的非常隆重的典礼。
灌----祭祀开始的第一次献酒;也就是酒灌地以降神。
往----[祭祀开始的第一次献酒]后的仪式。
观----观看。
大意:孔子说:“举行禘祭的仪式,从第一次献酒以后,我就不愿意看了。”
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关于禘。
曾经,殷纣将天下搞的大乱,“脯鬼侯以飨诸侯”,所以周公辅佐武王讨伐殷纣。武王逝世后,成王还年小幼弱,周公就登上天子的位置,统治天下。六年以后,周公在明堂朝会诸侯,制定礼仪制度和声乐典章,颁布度量制,从而使天下顺服。到了第七年,周公就将政权交给了成王。成王认为周公对国家有功勋,所以将曲阜封给周公,土地纵横七百里,兵车一千乘,命令鲁国国君世世代代用天子的礼乐和乐章来祭祀周公,这个祭祀就被称为禘。
夏天六月,鲁国国君在太庙用禘礼祭祀周公,祭牲用白色公牛,酒尊用牛形尊、象形尊、刻有山纹的罍,行灌礼等等。
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所谓的禘,实际上就是成王认为周公对国家有功勋,命令鲁国国君世世代代用天子的礼乐和乐章来祭祀周公。禘是一整套的仪式。
上面我们已经讲过,灌礼只是在这个禘仪式的开始部分。孔子只是看到开始的部分就不想看下去了,说明孔子所认为的正统的禘祭祀仪式已经被破坏得非常严重了,不然孔子不会“吾不欲观之”。
说起来,在上几章里面,孔子都是对于礼进行的破坏行为表现出了气愤的态度。在这一章里面,孔子同样是对于破坏禘之祭祀的行为表现出了不快与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