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八佾第八章。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前二句见于《诗经.卫风.硕人》篇,后一句不见于《诗经》。
  绘事后素----先有白底,然后画画。绘,绘画。素,白底。
  起----犹发。
  予----我。
  商----卜商,即子夏,孔子的学生。
  始----现在开始。
  大意:子夏问孔子:“笑得好看呀,美丽的眼睛明亮呀,原本就长得白,再打扮就更漂亮了,”这是什么意思?孔子说:“先有白底然后画画。”子夏有问:“那么,礼是不是继承志呢?”孔子说:“商呀,你真是能够起发我,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了。”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从表面上看,这是孔子与学生子夏的一段简短的对话,其实是内容非常地丰富与饱满,且对于我国的影响十分的深远!
  与这段话相关的方面有以下的内容:
  1、《诗经》的内容与作用。
  2、对于我国绘画的形成与影响。
  3、《诗经》与礼的关系及对于后世的影响。
  我们首先讲《诗经》在这段对话中的内容与作用。
  子夏说的“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的这一句话的前两句是出自《诗经.卫风.硕人》篇,后一句则不见于《诗经》,不晓得出自何处,但是这并不是很重要。
  《诗经.卫风.硕人》篇用白话文简单的讲是这个样子的:有一个女人叫庄姜,她是个美人儿;她的身体很苗条,穿一件锦绣的单衣,越发显得美丽。她是齐侯的女儿,嫁到卫国做了卫侯的正室夫人;她还是齐国太子得臣的妹妹,是邢侯妻子的姊妹,那谭公又是她姊妹的丈夫,更可见庄姜的尊贵了;她的一双手像那茅草嫩芽般的又软又白,她的肌虞像那冻结的猪油般的又白又滑;她的颈项像那蛀虫般的又白又长;她的牙齿像那葫芦子般又白净又整齐;更生着小蝉般方正广阔的额角;和蚕蛾般细长弯曲的美貌。她很伶俐的一笑,笑容还留在嘴角上,她很美丽的眼珠,真生的黑白分明!这美人般的庄姜,她的身体是很细长的......。
  摘自江阴香《诗经译注》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1、《诗经》的内容与作用。
  既然是“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为什么子夏还要问孔子“何谓也?”其实,子夏所问的就是这段诗句的作用。
  孔子用绘画的比喻作了回答,说是“绘事后素。”所谓“绘事后素”就是在一个白底子上作画。它的确切意思是:本来“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是没有的,所谓“后素”,也就是白底子是也。虽然是白底子,但是作为“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的白底子还是存在的,仅此而已。此外,是人们在这个白底子上“绘事”,也就是绘画,才画出了“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的图画。也可以理解为:本来“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是没有的,虽然存在“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的事实,所谓“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是人们创造出来的。
  另外,由于孔子的“绘事后素”这一思想,后来还发展出中国画的绘画传统。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2、对于我国绘画的形成与影响。
  我们知道,纯粹的中国画的产生是出于孔子思想。一是“绘事后素”;二是“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所谓山水画是也。
  所谓“绘事后素”就是在白底的纸张上面作画,而且是以墨作画,体现素;所谓山水画,就是以山水为对象进行创作。
  佛教有自己的绘画传统,其绘画大都绘画在窟中,且也不是白底;也不仅仅是黑墨,而是多彩的。
  当然西方也有自己的绘画传统,以油画为例,油画是将油彩涂在了帆布上,以表现其主题。西方的油画不存在“绘事后素”的问题。
  我们以前曾经说过,孔子思想对于中华民族影响是非常远大的;也可以说,孔子这个中华民族大树的巨根上面生长出了繁茂的枝叶,其中就包括中国画!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3、《诗经》与礼的关系及对于后世的影响。
  子夏说“礼后乎?”子夏的这一句话太重要了,他说出了《诗经》与礼的关系及其对于后世的深远影响。同时,子夏的这一句话还有这样的意思,后来的礼就是从这里[《诗经.卫风.硕人》]产生的吧!
  其实,《诗经》中诸多的行为与观念后来变成所谓的礼,可以说,与子夏的这一句“礼后乎”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我们以上讲过,《诗经.卫风.硕人》篇中有这样的观念:有一个美女人叫庄姜,她的身材苗条,穿着锦绣。她出身显赫,又显尊贵。她的一双手像那茅草嫩芽般的又软又白,她的肌虞像那冻结的猪油般的又白又滑;她的颈项像那蛀虫般的又白又长;她的牙齿像那葫芦子般又白净又整齐;更生着小蝉般方正广阔的额角;和蚕蛾般细长弯曲的美貌。她很伶俐的一笑,笑容还留在嘴角上,她很美丽的眼珠,真生的黑白分明!这美人般的庄姜,她的身体是很细长的......。
  以上的这些美人的标准后来全都演变成今天我国大众化的审美标准,为什么几千年前美人的审美标准能够延续几千年不变呢?当然这是孔子及儒家的作用,但具体地说,此与子夏有着直接的关系。但是真正将这些审美的标准延续下来的还有礼,也就是子夏所说的“礼后乎”,也可以理解为,是因为子夏的“礼后乎”,而后人将《诗经.卫风.硕人》篇中美人的具体标准用礼的形式延续、传至今天。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通过子夏与孔子的这一段对话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对于子夏的“礼后乎”之思想是颇为肯定的。不仅如此,子夏的此思想还有“起予者”的作用。
  能够对孔子的思想有所起发,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子夏能够做到对于孔子的思想有所起发,可以说明子夏的能力所在。
  在孔子看来,《诗经》的诸多内容后来演变成礼,是受到了子夏得起发而成。事实上,《诗经》的诸多内容的确演变成了礼而影响我国几千年的历史。
  孔子与子夏的这一段师徒之间的对话之所以非常的重要及珍贵,是在于他们之间探讨的是关于礼的起源和演变过程。从这一点上,我们后人也从此而知道了礼为什么而产生和能够延续到今天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