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八佾第六章。

  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季氏----鲁大夫季孙氏。
  旅----祭名。
  泰山-----今泰山。
  子----孔子。
  冉有----孔子学生,姓冉,名求,字子有。时为季氏宰,也就是家臣。
  女----同汝,即你。
  弗----不。
  救----挽救、劝阻的意思。
  曾为泰山不如林放乎----意思是:难道说泰山之神还不如林放(鲁人)知礼而会接受越礼的祭祀吗?
  大意:季氏去祭祀泰山。孔子对冉有说:“你难道不能够去劝阻他吗?”冉有说:“不能。”孔子说:“哎呀!难道说泰山之神还不如林放知道礼吗?”
  


   
  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这是孔子在本章里面第三次对于季氏的僭越之为表示不满和鄙视,从此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对待礼在社会生活的重要作用所持的鲜明态度。
  泰山在我国及世界历史、文化当中的地位十分的重要。之所以是这个样子,与孔子有非常大的关系。一是《论语》中孔子多次提到泰山;二是孟子曾经说过:“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
  “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从此可以看出,作为孔子的学生,冉有对待孔子的态度还是比较冷漠的,不过事实上冉有的确不是孔子的一个好学生。冉有作为季氏的家臣曾经帮助其搜刮,以增加季氏的财富。对此孔子非常的愤怒,说:“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这一章的中心意思还是孔子对于季氏的僭越之为:按时礼,只有天子与诸侯才能够祭祀泰山。季氏作为大夫是没有资格去祭祀泰山的,而其却去祭祀泰山,表示的不满于鄙视!


   
  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这是孔子在这一章里面第三次对于季氏的僭越行为明确表示不满与鄙视。除此之外,也体现了孔子及其儒家的批判精神。
  历史上有所谓的道统对于正统的批判,其实它的根源就是出自孔子及儒家。孔子虽然从来就没有指名道姓的批判过某某人,但是从孔子的许多言论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强烈的批判精神。尤其是孟子,他的批判精神与孔子比较就更为炙烈。
  其实,后来的诸多儒家人物都是很好的继承了孔子及儒家的批判精神。他门按照儒家的标准,对于他们认为错误的东西进行了严厉的批判。
  现在有许多人对于现实、社会、包括执政党与政府的种种行为进行批评和批判,其实是完全正常与正确的,是没有什么不可以的,因为我们两千多年前的老祖先就是这个样子做的。换言之,我们两千多年前的老祖先都可以这个样子做,难道作为今天的我们却不可以这个样子做了吗?
  在今天,我们一旦对现实、社会,特别是对于执政党和政府进行批评与批判,就引来诸多人的不满与批评。其实这些人根本就不懂得儒家的批判精神,也根本就不懂得何谓道统对于政统的批判。说到底,这些人都是一些十足的小人,微不足道且不足挂齿!难道不是吗?



   
  八佾第七章。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射----射箭。这里指射礼,即周礼所规定的射箭比赛。
  揖----(yi衣)作揖,表示尊敬。
  升----上场或升堂。
  饮----饮酒。
  大意: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以争的事情。如果有的话,那一定是射箭比赛吧![即使是射箭比赛,也是]相互作揖,彼此谦让,然后上场,[射箭完]走下场来,有相互敬酒祝贺。这就是君子之争。”
  


   
  “君子无所争。”
  这又是孔子为君子所创造的价值系统之一,也就是说,“无所争”是君子的重要品质之一。
  孔子为我们创造了许许多多、不同侧面的君子价值系统,我们如果想去做一个君子,不妨按照这些价值系统去认认真真的实践。
  关于争。
  我们要说争,首先要确定争的准确含义。争,就是争夺;孟子曰:“争地以战,杀人盈野。”还有《汉书.高帝纪上》:“必欲争天下。”争,还有争论、争辩的意思。
  实质上孔子所说的“君子无所争”就是不争夺、不争论。
  关于竞争。
  竞争早出于《史记.高祖本纪》:“上问左右,左右竞争欲击之。”
  
  争夺,会引发争夺战,导致战争、屠杀、毁坏等等灾难。
  争论,会争论不休。其实最终解决问题的是规律,而不是争论,特别是争论不休。
  竞争,本是有积极的意义,但已经不是孔子所说的“争”的意义了。


   
  “君子无所争。”
  战争、杀戮、毁坏等等都是由于争夺而引起的。
  争论不休是没有意义的,但它是由于争论而引起的。
  所以说,孔子及儒家是不赞成“争”的。
  其实,由于争夺而引起的战争、杀戮、毁坏等等是不能够最终解决问题的,最终解决问题的方法还是非暴力的,这是存于人类之中的客观规律,是不能够违背的。世界有史以来经历了无数的战争,可是到头来没有一个战争是解决了欲通过战争而解决问题的战争,不是吗?其实,孔子及儒家是从更深的层次来看待“争”,看到了“争”的本质。也就是说,看到了“争”是不能够最终的解决问题。不但如此,“争”还会给我们带来种种的灾难。又不能够解决问题,且还带来种种的灾难,当然孔子及儒家不赞成“争”了。
  其实争论也是一个样。我们知道,世界本身是存有规律的。按照儒家理学的观念来讲,这个理是早早就存在于世界的。譬如汽车这个理,它是早就存在于世界之中了,只不过是人们发现了汽车这个理罢了。换言之,如果人类没有发现汽车这个理,汽车这个理它是照样存在于世界之中的,而并不可能因为由于人类没有发现汽车这个理而改变什么,难道不是吗?世界中的种种规律也是如此,它是早就存在于这个世界之中了,而不是因为我们的争论而改变什么。也可以说,我们争论什么,与这些种种的规律并没有多少的关系。所以说,我们喋喋不休的争论实在是没有什么意义,该规律还是规律,我们按照种种的规律行事就可以了,实在是没有必要去做那些无谓的争论,所以说这就是规律。
  综上所述,“争”是不能够最终解决问题的,作为一个君子应该有这样认识问题的能力,所以孔子说:“君子无所争”。


   
  “君子无所争。”
  争与斗相连就是斗争。M贼与执政党曾经大搞阶级斗争和“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的斗争哲学!
  所谓阶级斗争,就是首先将人莫须有的划为多个阶级,然后使用国家、政党的力量领导并挑动他们相互进行残酷无情的斗争。设想,一个国家,近十亿的人口,相互间有连续十余年的残酷斗争,惨烈之极,无法想象;同时也是我国几千年历史上绝无仅有、史无前例!
  “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的斗争哲学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
  与天斗。无论从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方面来讲,将其原有的自然规律破坏殆尽。在社会科学上,人们失去了精神坐标,道德沦丧且统统都陷入了迷茫无助的境地;在自然科学上,人们愚蠢的与“老天爷”作对,其结果是受到了大自然无情的惩罚与报复。
  与地斗。“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这是人们既无知又狂热的信条,由此而导致了几千万人因饥饿而死亡;由于对林木的乱砍滥伐,直接导致了荒漠化严重,且自然气候受到严重摧残等等。
  与人斗。斗来斗去的结果就是家破人亡、妻离子散,斗的人们相互间没有了真情和亲情,有的就是相互间的敌意与猜忌;斗来斗去的结果就是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沿,各种物资奇缺,老百姓民不聊生、怨声载道!
  通过斗争,想得到的,得到了吗?想改变的,改变了吗?所以说,想得到的,没有得到;想改变的,没有改变,这就是事实,这也是历史,这就是规律,所以孔子说:“君子无所争。”


   
  “君子无所争。”
  我们知道,今天的人类是由猿演变而来的。我们可以就此从古生物学的意义上来研究猿的秉性,进而来探究人的秘密。
  大千世界,各种的动物不计其数。但事实上,各种各样的动物都有其各自的秉性,这一点不言而喻。
  既然人类是从猿演变而来,人类的身上就不免带有猿的生活痕迹,或则说带有猿的烙印,况且人类由猿演变过来的过程是几百万年,也可能使更长的时间。换言之,猿最终演变成我们今天的人类,是经过了几百万年,或者是更长的时间。在这么漫长的时间里,猿身上的各种各样的信息不可能不部分的、或相当部分的在我们人类身上所反映出来。譬如猿是食草动物,我们人类的牙齿无论门齿和臼齿也都是食草动物型的,而并没有食肉动物所拥有的撕扯肉体所用的犬齿等等。然而,在哺乳动物中,食草与食肉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动物本身的有无犬齿。
  从古生物学的意义上来看,猿本是食草动物。从现代古生物学的意义上看,今天的猿也是食草动物。既然猿是食草动物,无论过去还是今天,作为食草动物的猿是不会缺乏食物的。既然不会缺乏食物,当然也就没有与其它动物争斗的必要了。再则猿是群居的动物,相互间的争斗也不是群居动物的本性。当然,交配权的争夺除外。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从猿的生活习性上来看,猿都不是一个善于争斗的动物。既然如此,猿的不善争斗的基因一定会遗传到我们人类的身上。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类本不是一个善于争斗的群体。换言之,人类如果相互间争斗,实质上就是违背了人类本身的秉性。也可以说,人类间相互间的不争斗,才是最符合人类本身的秉性,也才是最有益于人类的繁衍生息。难道不是吗?
  作为2500多年前的人,孔子肯定不晓得今天的古生物学等等现代知识,也不知道我们人类是从猿演变而来的。但是孔子知道了不争是最有意与我们人类繁衍生息的这个本质,所以说圣人就是圣人,没有办法!


 
  “君子无所争。”
  从全世界的各个大的文明种类来看,基督教、伊斯兰教、犹太教都属于善于斗的宗教。他们善于斗的根源都是出自《古兰经》和《圣经》,也就是出自真主与上帝。
  关于基督教、伊斯兰教、犹太教都属于善于斗争的宗教这一点来说,我们可以从历史与现实来给予证明。历史上阿拉伯人之间的战争、十字军的东征、基督教内部的天主教与东正教及新教之间的其它斗争、八国联军侵略我国、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多次的中东战争、阿、以冲突、科索沃、阿富汗、伊拉克战争等等等等。
  作为东方文明的孔子及儒家思想、佛教、道家、教都属于不善于斗争的文明,也就是善于和的文明。在这一点上与基督教、伊斯兰教、犹太教有本质的不同。
  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一种外来的文化,作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与列宁都是犹太人。按照犹太人的宗教习惯,犹太人是不会信奉其它宗教的,不然就不成其为犹太人了。从这一点来说,马克思与列宁是犹太教徒无疑。既然是犹太教徒,与基督教徒发生争斗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基督教徒信奉耶稣,而犹太教徒只是信奉耶和华而绝不信奉耶稣,不然为什么作为新教徒的希特勒会如此残忍的大量屠杀信奉犹太教的犹太人呢?其实,作为犹太教也是反对与妄图剿灭基督教的,所谓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就是例子,马克思列宁主义无时无刻不想推翻基督教的统治。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共产党宣言》中非常明显的感觉到。另外我们也可以从M贼臭名昭著的所谓“格言”中得以证明:“马克思主义道理千条万绪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造反有理”。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就是一种造反文化,造反的文化,当然就是争斗的文化啦,不是吗?
  由于M贼本身就是争斗的化身与魔鬼,又恶虎添翼般的引进了好斗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呜呼!几千年来一向崇尚和文化的伟大中国,被M贼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斗得遍地焦土、满目疮痍、惨不忍睹!


   
  “君子无所争。”
  争的反面就是和,和就是不争,否则就不是和了。孔子说“和而不同”,儒家是讲求和为贵的。
  只要是争,就一定会出现斗争、战争。如果出现斗争和战争,我们所处的社会就会混乱和灾难。
  回顾国共两党长期的武装斗争,以及GCD的“以阶级斗争为纲”,给我们国家与民族带来了多么深重的灾难,难道不是吗?
  俗话说“家和万事兴”,国家更是如此。事实上,一个国家、政党如果要做一点事情,没有和,也就是不争的环境是不可能的。相反,一个国家、政党如果处在争斗的局面,那是什么样的事情都是无法去做的,难道不是吗?看看世界上正处在动荡不安的国家吧,他们的国家、政党、人民都能够做些什么呢?
  台湾与大陆是同种同文,无论哪一个方面都是没有很大的区别。可是纵观台湾的今天,他们的“国家机器”不是在空转吗?台湾的政府在这样的纷乱情形下究竟能够做些什么呢?我无意对于台湾的事务说三道四,但是目前的形势是台湾的政府的确是无法作为,难道不是吗?说到底,造成台湾目前混乱局面的根本原因就是争斗。所以说,只要在中国,争斗就会带来混乱,甚至是更为严重的局面会出现。
  我国自49年---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结束的若干年里面,基本上都是处于相互斗争的局面,我们可以实事求是看一看,我们的国家、政党等等究竟做了些什么?自从M贼驾崩及其“四人帮”倒台以后,我们也可以实事求是看一看,我们的国家、政党等等究竟做了些什么?所以说,我们的国家、政党只要是争斗,那就什么正事也不要干了!
  今天的执政党为了国家、民族及人民的和谐,专门作了一个决定。从本质上讲,就是继承和发扬了孔子“和”的思想以及儒家“和为贵”的优良传统。从另一方面来讲,也是体现了孔子“君子无所争”的精神。


 
  “君子无所争。”
  “君子无所争”,顾名思义是君子才可以无所争。所谓无所争,就是没有一点可以争的。至于何谓争,我们在上面已经讲过了,此不赘叙。
  所谓的争,说到底就是争利益。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因为君子只是晓喻义,所以他无所争,因为小人只是晓喻利,所以他有所争。
  要做到是君子才可以无所争,不然就是小人,那争夺对于小人来讲是完全不可避免的。所以说,若想无所争,必然是一个君子才可以,不然是做不到无所争的。
  


   
  “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孔子的这短短一句话,为我国留下了三种的行为而为我们后人几千年来共同享用,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对于我们的深刻影响,也可以说这种的影响已经到了我们每一个人的骨子里了!
  射,就是射箭。射箭现在已经成了一种运动,射箭还一度被列为奥运会项目。射箭对于东亚各个国家影响很大,日本、韩国等国家都是十分的喜爱并热衷于它。
  揖,就是作揖。所谓作揖,就是双手相拱;男人左手在上,右手在下,女人则相反。不过现在有许多的人只是知道作揖,而不知道因为男女的不同而左右手的动作也各异;特别是有很多的影视演员及导演,他们根本不懂作揖的规矩,他们作的揖男女不分。
  饮,就是饮酒。酒文化在我国源远流长,《诗经》中就有很多关于酒的诗篇。孔子是一位爱喝酒的人,《论语》中说他喝酒是:“惟酒无量,不及乱(醉)。”国人是爱喝酒的,之所以是这个样子,与孔子的深刻影响有着非常大的关系!
  


 
  “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必”在此的意义是,一定要说,非得要说争的话,君子之争就是射箭。
  孔子这里所说的争与“君子无所争”的争是完全不同的,孔子这里所说的争应该是非常理性的,无害的竞争。
  其实,作为射箭的比赛,它本就是一种理性的、无害的竞争。我们可以看到,比赛前作揖,比赛后饮酒,这不是理性吗?比赛中你射你的箭,我射我的箭,彼此互不干扰与妨碍,更没有血腥与残暴,就分出了高低与胜负,这不是无害的吗?所以说,这是孔子所认可的一种君子式的竞争。
  其实,理性的,无害的竞争在我们的生活中比比皆是。譬如孔子思想,孔子思想从来不主张非理性的,有害的竞争;同时孔子思想也是非常地反对使用暴力。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华五千年没有一个人胜过孔子,难道不是吗?不仅如此,就是在今后的漫长历史发展中,也是不可能有人会胜过孔子,难道不是吗?反观中华五千年,又有多少的人崇尚非理性的、有害的竞争,也就是欲通过武力来取得胜利。事实证明,他们统统都败在了主张理性、无害竞争且反对使用暴力的孔子的脚下!为什么?说到底,其根本原因就是理性的、无害的竞争是符合人类繁衍生息的大规律,而非理性的、有害的竞争是违背了人类繁衍生息的大规律。所以孔子理性的、无害的竞争,也就是符合人类繁衍生息的大规律才得以最终的、永远的取得了胜利。所以非理性的、有害的竞争,也就是不符合人类繁衍生息的大规律才得以最终的、永远的得到了失败。如果再往抽象里说,这就是天命所为,顺者昌,逆者亡。世界上这样的天大规律是任何人、任何民族、任何国家、任何宗教所无可奈何的。其实道路只有一条,那就是无条件的顺应天命,否则得到的永远是失败!


 
  “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按照孔子思想,争有两种。一种是有害的;一种是无害的。
  其实,无害之争的空间是非常巨大的;而且我们说也说不完!
  譬如,作为一个射箭运动员,比赛中自己射了满环,而对手却脱了靶,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对谁也是一样的没有办法,而且还是无害。在平时的训练中严格要求自己并且十分努力的训练,这也是一种的争,对于别人来说,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同时也是无害的。
  再譬如,如果是一个围棋运动员,你自己可以花大量的时间研究棋术,提高自己的棋艺,使得自己在比赛之中屡屡获胜,这对于别人来说难道是有害的吗?
  再譬如,自己非常地注意锻炼身体,而且成效斐然。既然如此,自己的身体就要强于别人,这难道对于别人也是有害的吗?
  所以说,无害之争的空间非常之巨大,这种空间的巨大有时是我们很难想象的。事实上,只要我们在无害之争的巨大空间里不断超越,我们就可以创造出许许多多的成功,问题很重要的方面就是我们如何辨别无害之争的空间究竟在哪里。
  无害之争不仅体现在个人的身上,而且还可以体现在企业、政府、政党、民族、国家、宗教等等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