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佾第二章。
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三家----鲁国当政的三家: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
《雍》----《诗经》中《周颂》的一篇。
彻----同撤。
“相维辟公,天子穆穆”----《雍》诗中的两句。相,助。维,助词,无意义。辟公,诸侯。穆穆,严肃静穆。
堂----祭祖的庙堂。
大意: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祭祀祖先完毕的时候唱着《雍》来撤出祭品。孔子[指责]说:“[《雍》上这两句话:]‘助祭的是诸侯,天子严肃静穆地在那里主祭。’你三家堂上怎么用得上呢?”
八佾第二章与八佾第一章的内容、立意相仿,讲的都是孔子对于破坏“礼”的愤怒与指责。
此外,八佾第一章的解释完全可以说明八佾第二章,所以不用复讲。
八佾第三章。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如礼何-----即“奈礼何”,拿礼这么办。这里指不能用礼。
大意: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德,这么能够用礼呢?一个人没有仁德,这么能够用乐呢?”
“人而不仁,如礼何?”
在这里,孔子提出了仁与礼的关系。
仁与礼都是儒家的“五常”,也就是“五德”。
有许多的学者认为,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论语》中有孔子许多的关于仁的论述,但孔子始终没有直接的说,仁是什么。
对于仁究竟是什么,孟子有专门的论述。孟子说:“仁也者,人也。”
我则认为:所谓仁,就是有益于人类繁衍生息的言与行。所谓不仁,就是有害于人类繁衍生息的言与行。
礼,说到底,就是人类社会需要的秩序。如果这个人是一个仁人,他一定会极力维护礼,也就是社会秩序,这样才会有益于人类的繁衍生息。相反,这个人如果是一个不仁的人,他一定会千方百计的破坏礼,也就是社会秩序,这样才会有害于人类的繁衍生息。
按照孔子思想,凡是不仁德的人,他是不会维护礼的;反而他会极力的破坏礼,譬如M贼亲自发动和领导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譬如鲁迅所谓的“礼教吃人”等等。
“人而不仁,如乐何?”
这里是孔子所讲的仁与乐的关系。
乐,是孔子及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价值系统,它始终对我国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乐,是由调构成的,调是由人们心中所产生的。譬如:哀痛的心情所产生的声调就会急促;快乐的心情所产生的声调就会和缓等等。
孔子及儒家思想之所以非常的重视乐,就是因为乐可以用来协同民心而引出治理国家的方法。
历史的看,治平的社会音乐就会安乐;动乱的社会音乐就会怨怒;灭亡的社会音乐就会哀思,所以说,音乐是与政治相通的。
音乐是孔子及儒家非常喜欢的,因为音乐可以感人至深,音乐还可以改善民心、移风易俗,所以孔子及儒家是非常注重用音乐来实施教化的。
按照孔子的思想,如果一个人没有了仁德,那乐的一切对于他来说都失去了意义。所以说,仁德对于一个人来讲,实在是太重要了。尤其是对于执政人来讲,如果没有仁德,乐治理国家的巨大功能就不会得到发挥了。
就今日来讲,无论是什么样文化背景的有仁德的政治家,他一定都是非常的喜欢音乐。之所以会使这个样子,就是因为他们知晓音乐在治理国家中所发挥的,且是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