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于丹教授因没有正确的人文追求,就没有衡量事物的准确标尺,价值观也是混乱的。不只是在“回到内心”这一问题上是混乱的,在许多问题上都是混乱的。例如于丹教授曾经这样谈到“维护利益”问题,她写道:要做到内心强大,一个前提是要看轻身外之物的得与失。太在乎得失的人,被孔子斥为“鄙夫”。鄙夫,意义几乎等同于小人,就是不上台面的鄙陋的人。
  
  孔子曾经说过,像这样的小人你能让他去谋划国家大事吗?不能。这样的人在没有得到利益时抱怨不能得到,得到了以后又害怕会失去。既然害怕失去,那就会不择手段维护既得利益。这种患得患失的人,不会有开阔的心胸,不会有坦然的心境,也不会有真正的勇敢。
  
  于丹教授在这本书中多次提到个人私利,说“谋取自己的私利”的人是“真正的小人”、“心理阴暗的人”,还多次说不该维护自己的私利。
  
  她在这儿讲的“私利”是个十分模糊暖昧的概念——她的许多概念都是模糊暖昧的。我们只能凭感觉去猜测“私利”和“既得利益”的内容。如果这种内容是以物质利益为主——似乎是以物质利益为主,因为于丹在书中曾说:“小人则满脑子想的是些小恩小惠,小便宜。”
  
  还写道:“一个人他每天就惦记自己家的事情,比如我怎么样能够多买一套房,我怎么样利用一下福利分房政策,每天算计着自家的衣食居住,这就是孔夫子说的小人的心思。当然这也没有太大的过错,但是如果一个人的心就拘囿在这么一点点利益上,为了维护和扩大这一点点利益而不顾道德和法律的约束的话,那就很危险了。”
  
  于丹也许不知道她所说的法,其实就是建立在对“私利”的认可的基础上,国家也不过是保障“私利”所必然要采取的一种组织形式。
  
  为什么谋取私利就是小人呢?
  
  为什么不能维护个人既得利益呢?
  
  为什么一个人不能惦记自己家的事情?
  
  为什么不能算计着自家的衣食住行?
  
  为什么一个人的心就不能拘囿在一点点利益上?
  
  正当的获得个人物质利益并努力维护个人的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有什么不好?
  于丹的价值观只能令“大众读者”无所适从,不看她的书,“大众读者”还明白自己该做些什么,看了她的书就莫明其妙不知何为了!
  
  于丹的概念的混乱,也反映出其价值体系的混乱。她只有一个价值是明确的,那就是动员我们每一个人都“回到内心”。
  
  从职业上来看,易中天和于丹都是大学教授,该算是知识分子了。知识分子该有一种为真理和学术献身的精神,担当起对这个时代和后代的教化工作,从这项重要的工作中产生出未来各代人的道路。然而他们的作品不但没有追求真理和学术品格,反而散发着强烈的有毒的思想,我担心被他们教化后的“大众读者”只能与真理背道而弛,未来各代人也只能因中毒而走上思想的邪路。
  
  如今各种媒体对易中天与于丹二教授的包装与炒作,并没有正确的人文追求,只是形成一种制作运动,造成一种文化的堕落与戕害。将“不断强化媒体为受众着想的服务意识”(央视百家讲坛的宣传用语)夸大到不适当的位置,就成为了一种泛化了的绝对尺度。从而造成真正的文化精神的缺席,其后果是严重的。所以在于丹教授出了这样一本书之后,我还担心她的《庄子》心得,又会散出怎样的毒素。当一个知识分子丧失了文化耻辱感之后,她的作品和演讲都是十分恐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