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我们终于看到了于丹教授的这本书的最后一章,这一章是于丹教授读《论语》的第七个心得:《人生之道》。
  
  这一章的题目会让许多人产生兴趣。人生之道!是的,谁能没有人生之道呢?谁都愿意有人指点人生之道啊!
  
  于丹教授在这一章中先引用孔子所说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来说明人生的短促。随后于丹教授引用了《论语·为政》中的一段话: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矩。
  
  于丹当然还要像前六章那样,将对这一段的理解向“心”上靠去。谈到“三十而立”,怎样才算立起来了呢?于丹教授写道:三十而立的这个“立”字,首先是内在的立,然后才是在社会坐标上找到自己的位置。
  
  从内在的心灵独立这个意义上来讲,真正好的学习,是把一切学习用于自我,让学到的东西为我所用。这是中国文化要求的一种学习方式。
  
  于丹教授还写道:所以“三十而立”,我的理解并不是通过一个外在的社会坐标来衡量你是否已经成功,而是由内在的心灵标准衡定你的生命是否开始有了一种清明的内省,并且从容不迫,开始对你做的事情有了一种自信和坚定。超乎功利去做一件内心真正认定的事情,这大概是“立”的一种见证。
  
  我们毫不奇怪于丹教授还是借“三十而立”来说她的“心”,用“内在的心灵标准”来衡定生命是否“立”了起来。三十岁以后呢?于丹告诉我们:“三十岁以后,就要开始学着用减法生活了,也就是要学会舍弃那些不是你心灵真正需要的东西。”又是“心灵”!
  
  到了四十岁不惑之年,于丹教授解释说:“那么什么叫做不惑?就是人能够自觉按照中庸的理念去思考、行事。即使外部世界给我许多不公正、打击、缺憾,你也能在一个坐标上迅速建立自己应有的位置。”
  
  思考是要用“心”的,还是“心”!于丹教授接着写道:“五十知天命,也就是说到这个时候已经有了一种内心的定力,基本上可以做到不怨天、不尤人,不为外物所动了。”衡量五十岁的人生是要看“内心的定力”的,原来如此!
  
  于丹教授接着说:“在对天命有了透彻的了解,自己的内心有了巨大的定力之后,孔子说,‘六十而耳顺’。此时,你能做到最大限度地尊重他人,你能理解任何一个事情存在的道理,你能虚心倾听各种声音,并站在别人的出发点上去了解他为什么这样说。”
  
  六十岁和五十岁很相似,都离不开“内心的定力”。七十而从心所欲,不矩。于丹教授注释说:“当所有的规矩大道已经变为你的生命的习惯时,你就能够做到从心所欲,这可以说是每一个生命个体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但是这样的一个境界看似平易,在此之前却要经历千锤百炼。”
  
  于丹教授这一次碰对了,就连孔子都说出“从心所欲”了,还能不提到“心”吗?
  于丹教授还要把人生历程总结一番,她写道:“所谓成长是内心在历练中的逐渐强大,所谓人生的归位是把外在的东西变成内心的能量。”那么按照这种意思可以推论出:“人生之道”就是“心灵历练”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