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于丹读《论语》的第二个心得被她称为“心灵之道”。她在这一章的前面,明确地告诉读者:“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撼与苦难。”
我从四岁背《论语》(全无与于丹教授攀比之意,与于丹教授相似,纯属巧合)。一直以为《论语》精华所在是论天、论伦理、论政治、论教育、论经济等五项。从不晓得还有于丹教授所说的另一精华:“用平和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撼与苦难。”我当然要诚惶诚恐地认真拜读下去了。
于丹教授先是引用了《论语·颜渊》中的一段司马牛与子夏的对话。司马牛遗憾别人都有兄弟,自己却没有。我在这一页的空白处用红笔写道:“好一个小妮子于,真有你的!竟然在孔夫子的书中找到了一件可以拉扯为缺憾的事情。”
于丹教授从司马牛与子贡的对话中找到了“《论语》所倡导的一种价值观念”,那就是“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撼,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
接着于丹教授讲了一个英国著名网球明星吉姆·吉尔伯特的故事。这位明星就因为没能“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而丢掉了性命。为此于丹教授警告大众:“一个遗憾能放大到多大呢?它可以成为你生命中一个阴影,影响到你的生命质量。”
注意!于丹以上所说的“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的价值观,并不是《论语》倡导的价值观,而是于丹教授自己的价值观,是她强加给《论语》的。所以她在《论语》中根本找不到相应的论据。但于丹教授毕竟是“为大众找回孔子”的“小妮子”,她想到了一个支持个人论点并能说服大众的好办法:讲故事——与《论语》没一点关联的故事。
以故事为论据,这真是于丹教授的独创,今后可不要再说我们的教授没有独创性了!于丹教授先是用英国著名网球明星吉姆·吉尔伯特的故事,论证了不能“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的致命害处。接着又讲了一个贫穷少女能够用自信心弥补缺撼的故事,以论证“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的方法。
于丹教授讲了两个颇占篇幅的故事之后,一定也觉得离《论语》太远了,甚至南辕北辙了。她是倡导“道不远人”的,当然她要设法把她的心得拉回到《论语》的道中。于是她笔锋一转,写道:“一个人的自信心来自哪里?它来自内心的淡定与坦然。”
那就到《论语》中去找与“来自内心的淡定与坦然”的孔子语录吧!
至此,我清晰地看出:不是于丹教授从《论语》中学到些什么心得,而是她在用《论语》来证实她不知从何处获得的心得。不是小妮子“为大众找回孔子”,而是孔子为大众找到小妮子。乱套了!
于丹教授从《论语》中先找到的“来自内心的淡定与坦然”是《论语·宪问》中的话:“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
对于仁与智,孔夫子是讲得再明白不过了,那就是“仁者爱人”、“智者知人”。与“淡定与坦然”似乎没多大关联。这一点,四岁就学《论语》的于丹教授还是不糊涂的。所以她只能在“勇”上下功夫了。她就讲开了孔子的学生子路的“好勇”,讲到孔子对子路讲的关于勇的话:“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论语·阳货》)
于丹教授尚嫌孔夫子论勇的言论重量、数量都不够,又引用了苏轼在《留侯论》中的“论勇”。自然又讲了苏轼与佛印交往的故事,不过故事的主题又与“勇”无关了,主题是“见心见性”。讲完故事,于丹教授怕我们指责她跑了题,特意加了一句:“这个故事适用于我们每个人。”
我们姑且算是这个苏轼的故事适用于我们每个人,但是我还是想知道这个故事与“勇”有什么关系?这个故事与于丹教授倡导的“内心的淡定与坦然”又有什么关系?风马牛不相及也!
于丹只好再找一个故事当论据,这个故事是日本的故事,离我们好远,故事又讲得好长——整整用了三页书呀!讲的是一个没有武功的茶师如何制服了武功高强的浪人。
于丹在故事之后写道:“是什么样的武功使荼师取胜呢?就是心灵的勇敢,是那从容、笃定的气势。”又讲到“心灵的勇敢”了,与“勇”有关系了,与“从容、笃定的气势”也有关系了。于丹所说的“从容、笃定的气势”与“内心的淡定与坦然”似乎也有些关系。但这一切与《论语》有关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