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为政第二十三章。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世----指朝代。
  殷----殷朝,又称商。
  因----因袭、继承。
  夏----夏朝。
  损益----减少或增加。
  周----周朝,指西周。
  大意:子张问孔子:“今后十代[的社会制度]可以知道吗?”孔子说:“商朝继承夏朝的礼制,减少和增加了什么是可以知道的;周朝又继承商朝的礼制,减少和增加了什么是可以知道的;将来有继承周朝的,[也不过是减少和增加一点,其基本制度]就是传一百代也是可以知道的。”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子张是孔子的学生,他只是问:“十世可知也?”从此可以看出,子张所问并没有具体问十世可知什么,孔子就做出了此回答,看来当时存有具体的语境问题,是不是孔子的弟子没有将当时的情景完整地记录下来?当然,这并不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孔子回答说“因于夏礼”,这个礼实质上就是礼制。孔子将礼制作为可知百世的媒体,可见礼制的特殊与重要性。
  孔子还说到“损益”,所谓损益,就是多一些或者是少一些。
  此外,作为孔子所提出的“损益”概念,我们现代人今天还在每天不断的使用。今日每个单位财务部门所使用的“资产损益表”,就是一例。当然,这是题外话了。
  孔子所说的“礼”,就是儒家所称的“五德”,也就是“三纲五常”中的“礼”。
  我们知道,“礼”的核心是秩序。孔子所说“百世可知”的,说到底指的就是秩序。为什么会使这个样子呢?我们知道,人类是群居的,既然是群居的,必然就需要秩序,这是自然所决定的,是自然法则,对此,我们人类本身没有丝毫的办法,不是吗?再者说,如果群居的人类没有秩序,那还了的?此外,世界上众多的动物,它们也有自己秩序,譬如大象、狮子、狼、猿等等,难道不是吗?既然这么多的动物都有自己的秩序,为什么人类就不可以有自己的秩序呢?
  其实,孔子所说的“百世可知”并不是一百代的意思,而是永久的意思。对此,我们可以用今天的考古学、古生物学等知识来证明孔子的观点。我们知道,人类距今天已经有800万年的历史了。我想问的是:我们人类是否还可以生存800万年?假如还可以生存800万年,那秩序一定还是会陪伴着人类。从这个意义上说,难道不是“百世可知”,也就是永远可知吗?难道不是吗?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子张对孔子的所问,是对未来的思考与探索,这是儒家的传统所在。孔子的回答是对未来的认知与肯定,这也是儒家的传统所在。不过,对于未来的认知与肯定会更加的困难。一是需要非凡的能力,二是需要经过历史的检验。事实是,对于这些,孔子全部都做到了,不是吗?
  人类有了礼,也就是秩序,不知道是何时的事情了。对于这一点,就如同动物界的其它动物一样,也不知道它们是什么时间建立的秩序。不过这一点并不是非常的重要,重要的是我们都已经建立了秩序。
  按孔子思想,夏时便有了礼,也就是所谓的秩序。当然,这是毋庸置疑的,因为人类已经有了几百万年的生存纪录了。夏以后的商、周等也是需要礼,也就是秩序来维持社会的,这是自然的,不言而喻的。但是,无论如何时代在变化,社会也在变化。在这种的情况下,对于礼,也就是秩序进行一些适应于时代的变化而作一些修改,或增加些什么,或减少些什么,这就是孔子所说的“损益”,这不是很正常的吗?
  今后的社会无论怎样的发展,它都是离不开礼,也就是秩序的。就是基于这一点,所以孔子才说了“百世可知”的预知性的语言。


  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这时孔子所说的,是指我国的各朝代。其实,对于其它的文明种类,也就是全人类来说,道理是一样的。
  我们以基督教文明为例:基督教是人类文明的一种,与其它的文明种类一样,它也是需要秩序,用我们的话来讲就是礼。它的礼,也就是秩序,产生于上帝。自从公元四世纪罗马帝国将基督教立为国教以来近2000年的时间以来,它的礼,也就是秩序,也是在不断变化的。用孔子的话说就是“损益”。基督教的秩序,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礼,也是“因”于《圣经》,而后才产生不断变化的,或者是“损益”。
  伊斯兰教、犹太教等宗教也是与基督教一样,它们秩序,也就是礼的产生,都是出自真主与耶和华,而这么多年来的秩序,也就是礼的“损益”,也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
  从世界文明的高度来看孔子的这个思想,其实孔子所揭示的是一个人类普遍的规律。换言之,只要是人类,无论是什么样的文明种类,都适合孔子所揭示的这个规律,这也同是孔子为什么是圣人的道理所在。
  孔子的思想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是超宗教的。关于这一点,我们今天的论述就足以证明。
此外,孔子及其儒家思想与世界其它的文明种类在超形而上的方面是完全一致的,也是可以融合的。关于这一点,历史将会给与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