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为政第十五章。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迷惘。殆----危险。
  只是学而不思一定要迷惘,只是思而不学一定有危险。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补)
  孔子的这句话实际上也是告诉我们君子与小人的识别方法。
  凡是君子,都应该是“周而不比”,当然“周而不比”却不一定是君子。凡是小人,都是“比而不周”,凡是“比而不周”的一定都是小人。
  我们要想成为君子,就要有公心、团结、合群,也就是“周而不比”,不然,成为不了君子。
  我们要不想做小人,就不要私心和勾结。如果有严重的私心和好勾结,就永远也走不出小人的行列。
  君子,一定走得是公心的大道。最终,一定有良好的结果。
  小人,一定走得是私心的小道。最终,一定有悲惨的结局。
  


   
  “学而不思则罔。
  这是孔子教给我们学的方法,同时也是学与思和罔的逻辑关系。
  孔子这里所说的学,不同于学习,这里没有习的问题,而只是单纯的学。
  孔子这里所说的思,就是思想的意思。
  罔当然就是迷惘。
  学,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一种事物的认识、掌握的全过程。譬如对一种理论、观点、立场等的认识与掌握。
  思,就是在认识、掌握一种事物的同时一定要思想。譬如某些运动的教练员指挥其队员在场上比赛时,会经常指着自己的太阳穴告知队员要好好的想一想。这样的情形就是告诉我们,教练员是在要求运动员在认识和掌握场上的各种问题、机会时一定要动脑筋好好的想一想,这个想一想就是学中之思。
  罔,就是学而不思的结果,迷惘。
  按照孔子思想,只要是学,就必须的思,否则就会迷惘。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认识和掌握某一种事物,进而达到不迷惘的境界。如果因为不思而没有达到认识和掌握某一种事物,进而达到不迷惘的境界,那学还有意义吗?所以说,在学、思、罔三者之间的关系中,思是最为重要的。


 
  “学而不思则罔。
  其实,学、思、罔三者作为一个总体都很重要,但最为重要的是思,也就是思想。
  作为学,这是一般人都具有的朴素心态,这一点非常的简单。但为什么没有学好呢?很大的原因就是因为思出现了问题,由于思的问题没有解决好,所以就反过来影响到学和会出现罔的现象。
  思就是思想、思考、思辨,反省等等。如果这个环节解决好了,才能够做到不罔,反之,肯定会出现迷惘的现象。
  其实,要做到学中有思不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说到底,就是一个习惯问题。如果我们已经养成了一个勤于思考的习惯,就完全可以在学中解决迷惘的问题。如果我们要养成了一个勤于思考的习惯也非常的简单,就是从非常小的事情做起,久而久之,这个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就会出现在你的身上。
  如果我们将学、思、不罔这三个问题全部解决好了,我们就是一个有智慧且不会迷惘的人,难道不是吗?


 
  “学而不思则罔。”
  一个人如果一生总是处在迷惘之中,应该是非常的悲惨。但是恰恰这样的人却是比比皆是,为什么呢?其根本原因就是没有学与思。换言之,没有学与思是造成迷惘的根本原因。当然,一生当中令我们迷惘的事情太多,我们不可能一一去学与思。再者说,我们也没有这样的精力。我是说,在我们的一生当中,我们应该尽我们最大的努力去学于思,做到最大程度的不迷惘。如果是这个样子,难道对我们的国家、家庭、个人没有好处吗?
  作为一个中国人,在中国这样的国家来生活,如何才能够花费相对最小的学与思精力而达到最佳的不迷惘的效果呢?这条道路就是学习,儒、释、道家、教。实际上,我国几千年来就实在它们的教育和培养下一代一代繁衍生息到了今天。所以说,我们所使用价值系统,世界观等基本上都是由他们而建立起来的,所谓迷惘与否的标准也是出自他们之中,当你已经知道了何谓不迷惘,请问:我们还迷惘吗?
  我们说,自然科学最终是为了社会科学而服务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如果在社会科学的方面不迷惘了,在自然科学方面也不会迷惘。反之,在社会科学方面迷惘了,他在自然科学方面一定会迷惘。也可以这样说,在社会科学方面不迷惘的人,他在自然科学方面一定也不会迷惘;在自然科学方面不迷惘的人,他在社会科学方面也一定不会迷惘。对,就是这样!


 
  “思而不学则殆。”
  这是孔子讲的思、学、殆之间的关系。
  孔子所讲的思是指的不学之思,这样的思就一定会殆,也就是危险。
  为什么不学之思就一定危险呢?
  我们知道,一个人的认识、辨别等等能力是非常有限的。如果这方面的能力经过学习、积累,它会达到一定的水平,如果学习、积累的不够,它会停留在一个非常低的水平上。既然如此,如果遇到问题不解而总是在不停的思考,在这种情况下很有可能得出的结果或者结论是非常错误的,如果按照这个错误的结果或者是错误的结论去做,那最终肯定是非常危险的了,不是吗?
  只是思,当然没有什么。如果这个思放在学的后面,那就会产生不迷惘的结果,自然是非常好的了。如果这个思放在了不学的前面,那就一定会很危险了。
  作为一个人,每每遇到危险都会自然的躲避,这是人的本性所为。这指的是当我们已经发现了危险,如果我们没有发现危险呢?从这个意义上说,发现危险更显得非常重要。事实证明,“思而不学”就是人生中的最大的危险。历史上也好,我们今天的社会中也好,有许许多多的人就是因为只是思而不学,最后被那个所谓的动机也好,初衷也好的低级行动方案所毁灭,难道不是吗?
  人的一生既是短暂的又是漫长的,在这漫长的人生当中,我们不知道要会遇到多少的危险。面对这样的现实,最好的办法就是减少危险出现的概率。减少危险出现在我们身旁的最好的办法就是思而学。


 
  “思而不学则殆。”
  我们在日常的社会生活中,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各种各样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问一个为什么,问为什么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思的过程。如果对这个为什么一时没有答案,就要去学,通过学来获得问题的答案。如果对问题的答案都能够清楚了,我们行动的方按就明确了。既然如此,我们的危险就会降低到非常小的程度。
  我么可以举一个小的例子。譬如我们在路上开车,经常会遇到因为新更改的交通路标而使我们感到很陌生,这很有可能引起我们的思考,这是什么?如果我们的思维只是停留在此,而没有是通过学来获得答案,那这个新的交通路标对我们来说永远没有意义。一个交通路标对于一个驾驶员来说没有意义,你说,危险难道不接踵而至吗?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不是吗?类似这样的例子我们可以不胜枚举!相反,如果我们已经发现了那个陌生的新路标,经过思考还是不晓得它的意义,但我们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来认识它、明确它;通过其它的方式来认识和明确这个新路标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学的过程。等我们已经完全认识及明确了这个新路标的真实意义时,请问,交通所产生的危险对我们来说还会很大吗?
  现在有许许多多的交通事故是因为对交通标志的不认识、不了解而造成的,其中一部分人是对交通标志的视而不见,这样的人其实就是对一个新的交通标志的思也未思,这样的人在这里并不是我们讨论的内容。我们所说的这一部分人是指的已经对新的交通路标开始思了,但是没有去进一步的学,这样的结果还是导致他对于新的交通标志一无所知,既然如此,因交通而产生的风险自然就会一直伴随着他,这就是孔子所说的“思而不学则殆”的道理所在。
  思而不学而产生的危险无处不在,我们可以用“新交通标志”的这个例子去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这样我们就可以发现我们身边其实存在着诸多的危险,我们排除这些危险的最好办法之一就是思而学。
  


  “思而不学则殆。”
  人为什么会思而不学呢?
  当然,人思而不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就是其不知道思而不学的危险和思而学的优势所在,也就是殆与否。譬如,从每一个人的本意上来讲,都是不希望贫穷。这时会有许多的人苦思冥想,或者是千方百计地摆脱贫穷。诚然,摆脱平穷无可厚非,但是由于摆脱贫穷的方式方法出现了严重的问题,最后而产生了悲剧性的结果,这样的例子在我们今天的社会生活中比比皆是,难道不是吗?
  如果是这个样子呢?我们很贫穷,穷则思变,十分想改变我们的贫穷落后的状况,之后我们首先进行学习,看采取哪一种方式方法来摆脱贫穷最好、最安全等等。如果是这个样子,我们还会产生那样的悲惨的结果吗?应该基本不会了吧!即便还是会产生悲剧性的结果,其概率也是会大大的减少,不是吗?
  所以说,是由于许多的人不晓得思与学和不学之间的关系,才造成了只是思而不会学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