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为政第十四章。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周----有公心、团结、合群的意思。
  比(bi,四声。)----私心、勾结的意思。
  大意:孔子说:“君子的思想基本上以公心为主,团结、合群,而小人的思想基本上以私为主,好勾结。”
  


   
  “君子周而不比。”
  这又是孔子为君子所制定的标准。
  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君子之标准是:首先得具有公心、善于团结人并且合群,就是所谓的周。
  公,是孔子思想中的重要价值系统。孔子曾经说过“公则说。”(说同悦)我们现在经常说的“公家”、“大公无私”等都是来自孔子的思想。
  所谓公心,就是有一颗时刻想着大家的心,当然,团结与合群我们就不用解释了。
  为什么孔子要为君子制定这样的标准呢?
  所谓君子,用今天的话还讲就是纯粹的社会精英,也可以说是社会的脊梁,再说就是整个社会实质上是依靠他们而才得以正常的运转。如果没有他们,这个社会一定会陷入混乱与灾难,难道不是吗?
  实际上,君子只是一个人的成德之名,盛名之下一定要有内容,这个内容之一的就是“周”,也就是公心、团结与合群。
  实际上,整个社会是依靠人们的公心、团结、合群而存在的。如果这个社会全部都是私心、不团结、不合群,那这个社会还能够存在吗?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我们以上曾经讲过一种伟大而神奇的力量,这个伟大而神奇的力量的最终目的就是更加有益于人类的繁衍生息,而公心、团结、合群就是最有益于我们人类繁衍生息的众多方面的几个方面而已。
  对于最有益于人类繁衍生息的言行谁来首先实行呢?当然是君子们,君子们靠什么来具体实行最有益于人类繁衍生息的言行呢?按照孔子思想,除去其它的许多方面以外,在此就是公心、团结和合群,这就是孔子为什么要说“君子周”的根本用意。


   
  “君子周而不比。”
  比就是私心与勾结。所谓“不比”就是少私心、不勾结。
  为什么君子“不比”呢?
  所谓君子,他也是人,只要是人就不存在没有私心现象;只是私心的多少罢了。作为君子,相比之下他只是私心大大少于其他人而已,而不是说一点儿私心也没有。
  作为君子为什么私心大大少于其他人呢?
  我们知道,之所以称其为君子,就是因为君子是与私心进行不懈斗争的楷模,多少年来,不断与私心进行斗争,最终才得了个私心很少的结局,所谓君子就是成德之名是也。
  我们知道,私心是属于恶的范畴。既然如此,恶是无法被消灭干净的;如果恶能够被消灭干净,那善也就不存在了,难道不是吗?与私心做斗争就如同打扫房间,请问:谁能够将房间打扫得“一尘不染”?所以说干净只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君子的私心问题也是如此,不可能做到一点儿私心杂念都没有,实际是君子的私心杂念比其他人要少的多而已。
  作为君子,他实在是没有勾结的必要,再者说,君子为什么要勾结呢?那君子不勾结的道理何在呢?我们知道,之所以勾结,是没有自信的表现,也就是对事物认识不清、把握不住而缺乏能力的表现。恰恰相反,但凡君子,个顶个的都是十分的自信,他们的自信来自于对各种事物自然规律的认识与把握。既然已经掌握了各种事物的自然规律,各种事物的产生、发展、存亡等都了如指掌,请问:君子难道没有自信吗?既然君子非常有自信,再请问:君子还有必要勾结吗?难道不是吗?


   
  “小人比而不周。”
  这是孔子为小人所制定的标准。
  小人是“比而不周”的,也就是说小人是有非常严重的私心且好勾结,另外就是不团结、不合群,为什么小人一定要“比而不周”呢?
  小人之所以为小人,望文生义就是一个小小的人,他无法高大。之所以无法高大,说到底就是被私心给压住了,才长不起来,难道不是吗?如果不是这个样子,那还称其为小人吗?
  小人既然是有非常严重的私心,他一定会经常不断的侵害他人的利益,久而久之便会产生惧怕和恐慌的心理,担心人家对其报复。为了摆脱惧怕和恐慌的心理,同时也是保护自己免受报复,所以才产生了勾结的行为。另一方面,小人勾结的目的还是想通过勾结产生一种力量而达到其不良之目的。
  小人如果要是团结与合群,他就不是小人了。同时,如果是这个样子,小人也就获得不了不应获得的利益了,既然如此,小人的私心、私欲如何满足?既然小人的私心、私欲得不到满足,小人为什么要去团结、合群呢?难道不是吗?所以说,这就是小人为什么“比而不周”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