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政第十一章。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温习。
故----旧的知识。
知----获得。
新----今所得。
师----人师。
大意:温习旧知识,进而获新得,这样便可以做人师(老师)了。
“温故。”
温有温习的意思。温还有一种解释是寻绎,寻绎的意思是整理出事物的头绪来。
故的意思就是旧的知识,那什么是旧的知识呢?我认为,之所以成为旧的知识,也可以说之所以成为旧,或者是故,一定有它的道理,不然成为不了旧或者是故,那些成不了旧和故的东西早就烟消云散了,不是吗?
已经成为了故,也就是旧的知识,它是经过大浪淘沙才得以保留下来的,是历史的选择,譬如《论语》等经典就是这个样子。那些没有价值的东西早就让历史抛弃的无影无踪了,不是吗?
历史为什么会选择和保留了这些故或者是旧的知识呢?说到底就是因为这些故或者是旧的知识是最有益于人类繁衍生息的种种价值系统所在。
其实孔子所说的故我们还可以理解为《诗》、《书》、《易》、《礼》、《春秋》。我们今天所应该认为的故,除此之外还至少应该包括《论语》、《孟子》等。
按照孔子温故知新的思想,我们今人所应温的故就是上述经典。
“温故而知新。”
所谓的新,都是从故里生出来的。譬如今天的和谐社会,难道不是从孔子和的思想演变而来的吗?
其它的文明种类也是同样。人类飞的思想难道不是从上帝的意旨中演变而来的吗?譬如飞机的整个演变过程,难道不是从故而一点一点的发展成今天的新吗?同样的例子还有汽车、火车、巨轮、电视机、电话、电脑等等等等,难道不是吗?
新芽难道不是长在了旧枝上吗?新枝难道不是长在了旧树上吗?新树难道不是长在了旧的大地上吗?新生儿的产生难道不是来自于母亲的身体吗?所以说,新与故是无法分离的。换言之,没有故,就没有新,难道不是吗?
没有故就没有新,当我们明白了这个道理以后,就知道如何得到新了。反之,如果我们不知道什么是新,问题肯定是他不知道什么故,难道不是吗?
“温故而知新。”
知新,其实就是一种超越。如果是不断得知新,其实就是不断的超越。中华民族之所以生生不息,其根本原因就是知新、用新。
其实从故当中不仅仅可以知道新,故还有其它许多的功能。譬如:
1、孔子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学习故,还可以无大过。
2、孔子说:“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如果继承故,百世都可以存在。一世是30年,百世就是300年。故可以使一个国家将其应用300年,这不重要吗?
3、孔子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一个存在800年的周,学习夏、商,可以“郁郁乎文哉”。孔子也遵从周这个故,不是吗?
4、孔子说自己“好古”,古其实就是故。按此推理,孔子的高深的学问就是从故中得到的。
5、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按照孔子思想,不学习故就不会说话而在社会上无法站立。
诚然,关于故的功能还有许多,此不多言。
“温故而知新。”
今天我们讲创新社会,从根本上讲,创新社会必须从温故开始,没有温故就不可能有创新,如果说一定要有创新的话,也充其量是喊喊口号而已。
为什么创新社会一定要温故才可以呢?是这样的:1、只有温故才能够知新。2、所谓创新社会就必须得创新才可以,但为什么要创新呢?这个问题不是创新本身所能够解决的。如果这个问题得不到解决,真正的创新是不可能的。所谓的创新只是手段、目的而已,但最为重要的是为什么要创新和创新的真正动力。要认识和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回到故里面去,因为故的里面充满了创新的动力。如果创新没有真正的动力,就好比汽车没有发动机一样,所谓的创新也只是一个中看不中用的空壳子而已。
我们可以从西方的基督教文明来解释和论证这个问题。
我们都知道,西方这几百年的工业革命及发展将创新精神体现的淋漓尽致且取得了非常巨大的科技成果,为什么呢?说到底,这一切的取得基本上都来自于上帝的意旨。换言之,是因为上帝的存在才有了西方国家的今天,难道不是吗?上帝难道不是故吗?西方基督教国家的人们的一生大约有1/4强的时间是在宗教生活中度过的,这难道不是温吗?也可以这样说,西方基督教国家的人们几乎每天都在温上帝这个故而知道了今天世界范围内他们所认为的所有的新,难道不是吗?
由于文化种类的不同,特别是中西文化有着相反的特性。所以说西方基督教方面的许许多多理念我们中华民族无法认同与掌握,但是对于现代科学技术来讲,我们在绝大多数范围内接受起来却基本没有问题。但是如何能够接受呢?从中华民族强大的学习价值系统来看,学习可以担当接受西方现代科学技术的艰巨使命,难道不是吗?话又说回来,学习不是来自“学而时习之”的这个孔子的故吗?不是吗?
“温故而知新。”
孔子提出“温故而知新”的思想时,世界上还没有出现所谓的自然科学。孔子温故知新的思想完全适用于社会科学无疑,但是对于自然科学也适用吗?
我们以上曾经讲过,一切的新都是出自于故。
我们以飞机的发展史举例来详细说明“一切的新都是出自于故”
的结论。
首先是有了上帝关于飞的意旨,几千年来人们按照上帝的这个意旨在飞的热望中不懈的追求。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长达几千年的温故过程,且温的这个故就是上帝飞的意旨,而且是无数的人基本上天天在温这个故。终于有一天知新了,飞机产生了,这就是飞机产生的根本动力、原因和整个全过程所在。
世界上的第一架飞机产生了,之后人们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改造、创新,使得飞机能够飞得更高、更远。再以后,有了螺旋桨的飞机,包括各种战斗机,还有喷气飞机,包括战斗机与客机、垂直起降的鹞式飞机、水上飞机、直升飞机、无人驾驶飞机、航天飞机等等。
从飞机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出,新都是从故中产生的。换言之,飞机的每一次创新都是在原有基础上形成的,所谓完全脱离开故而产生的新是不存在的。在新旧之间这个长短不一的过程中,其实质就是温故的过程,这个温故过程就是开展对原有的飞机进行不断的分析、研究等工作。由于对原有的飞机进行不断的分析、研究等等,也就是不断的温故,终于有一天新的飞机产生了,难道不是吗?
这样看来,孔子“温故而知新”的思想不仅非常适用于社会科学,而且也非常适用于自然科学,难道不是吗?
“温故而知新。”
我们在以上讲过,孔子的温故知新的思想非常适用于社会科学。
看看我国今天社会科学的现状吧!几十年下来究竟产生了多少的社会科学成果?我看基本没有产生像样的社会科学成果,难道不是吗?
几十年来之所以没有产生像样的社会科学成果的根本原因就是不懂得故。不懂得故,当然就不知道新了,既然不知道新,那像样的社会科学成果怎么能够产生呢?
所谓的社会科学成果,它就是一种成果;所谓成果,它一定得生长在大树上,实际上故就是这颗大树,不然哪来的成果。所以说,根本就没有故这个大树,它怎么可能生出成果来呢?难道不是吗?
“关天”可以说是国内比较好的思想论坛,但仔细观察,有一定水平的思想作品非常少见。为什么?就是没有新意。为什么没有新意,因为作者根本就不懂得故。既然不懂得故,自然就不可能有创新了,难道不是吗?
所谓新,实质上就是创新。创新是超越,不是超越的创新不是真正的创新,充其量是变化,而变化决不是创新。现在的许许多多的人将变化认为是创新,其实是非常无知和可笑的。
在社会科学领域,若想有创新,必须的懂得故、依靠故,不然,你永远不要指望有创新,难道不是吗?
“师。”
对于师的传统解释是人师。
现在的解释是老师。
其实,人师的解释更为准确,但老师的解释也不失其现代意义。
有古语称,“经家易得,人师难求。”所谓经家就是解经的专家,所谓的人师就是孔子所说的能够“温故而知新”的人。
师的价值系统是孔子将其成立而后得到弘扬与发展的,师的价值系统还有师道尊严、为人师表、万世师表等等。
所谓人师,其中含有多种意义。1、精通做人、做事的道理。2、有将做人、做事道理传授的能力。3、自身完全可以作师范。
所谓老师,其内涵及外延与人师相比就有非常大的不同了。譬如,大学的教师可以称为老师,小学的教师也可以称为老师,甚至幼儿园的阿姨也可以称为老师,更有甚者,大众之间都可以莫名其妙的互相称为老师,不是吗?
现在看来,人师与老师比不仅仅是内涵与外延的不同,关键是档次的差异。老师随便一个什么人都可以做,但人师就大大的不同了;老师随便什么时候都可以有,而人师是杰出的。
现在我们国家之所以道德沦丧、信仰危机,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老师太多,人师太少,难道不是吗?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更正:古语应是“经师易得,人师难求。”而不是以上所讲的“经家易得,人师难求。”抱歉!
按照孔子思想,“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反之,如果不能够温故知新呢?结论很简单,就不能够为师了。如果不能够温故知新也可以为师,那孔子讲“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还有什么意义?难道不是吗?所以说,若为师,必须得能够温故知新。
孔子讲“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实质上这是孔子给“师”确定的唯一的标准。如果不能够温故知新,就没有资格称为或担当为“师”,难道不是吗?
现在遍布中国的大、中、小学里面充满了形形色色的、所谓的老师,而在这些人里面,真正能够称得上是“师”的人寥寥无几,而其余部分完全都是一些不知温故知新为何物的“教书匠”而已。
一个国家,包括各个大、中、小学里面理应有许许多多的、真正的“师”,只有这样才能够培养出真正的人才,国家才可能有希望。如果一个国家,包括各个大、中、小学里面没有许许多多的、真正的“师”,而充满都是一些“教书匠”或者是其他什么样的人,那这个国家就很危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