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为政第九章。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吾----孔子本人。
回----孔子学生。姓颜,名回,字子渊。
言----给颜回讲学。
终日----整天。
不违----听课时从来不提不同的意见。
愚----愚笨、傻。
退----走出孔子讲学的地方。
省----(xing,三声)自己对孔子所讲的内容进行琢磨、体会。
私----自己居住的地方。
发----发挥。
大意:孔子说:“我整天对颜回讲学,他不发表一点不同的意见,像个傻子。可是等他回去私下考察他的言行,发现他对于所讲的内容自己琢磨、体会,也有所发挥,可见颜回并不愚笨。”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
颜回对孔子的所讲始终“不违”,我认为颜回所采取的态度是完全正确的。
从2500多年以后的今天来看,孔子的确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人物。面对这么样一个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人物,颜回所采取的“不违”的学习态度也是非常适宜的。
这样就会引发一个问题,我们作为一个普通人究竟应该对孔子的思想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呢?在这一点上我认为:我们作为一个普通人,首先要学习颜回的“不违”态度,原因是我们作为一个普通人距离孔子的高度实在是相差十万八千里,难道不是吗?既然如此,我们还要什么理由能够对孔子的思想有违背呢?有许多的人不知天高地厚,说什么孔子思想有精华,也有糟粕。其实这种幼稚的说法非常地可笑且不值得推敲,我们想一想,一个极为普通的人,他就怎么可以发现世界上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人孔子思想的糟粕呢?难道这个人就看不见自己与孔子的天壤之别吗?这真是地地道道的天方夜谭!所以说,我们作为一个普通人,实在是没有一点儿能力去评判和批评孔子的思想,我们所能够做到的,只能是对孔子思想的“不违”。对此,真的是没有别的办法。
此外,“大智如愚”这个成语的由来大概就是出自孔子形容颜回的这段话吧。
“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特别重视省的功夫,譬如曾子的“日三省吾身”精神。同时,孔子及其儒家思想也特别强调用省的功夫去获得知识;而用这种方法获得的知识非常的扎实。
我们现在的大、中、小学的学生之所以在课堂上不愿意主动回答问题,同时教师也不太愿意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问题,它的根源就在于孔子的这一段语录所体现的内容而造成的。
儒家所重视的是省的功夫,它是强调通过省来获得、固化和发挥知识的。省,当然得有时间的保证,如果没有时间的保证,省是很难做到的。既然强调这一点,当然在课堂上就用不着发言,而只是将老师所讲记下来,回去省就可以了,这是我国传统的学习知识的非常有效的方法。
在西方的基督教国家,信徒对待上帝的态度与颜回对待孔子的态度是一样的。他们走进教堂接受宗教生活,也是默默的按照神职人员的要求,参加各种宗教仪式和活动。之后回到家里再对上帝的声音进行体味和近一步的理解,就是我们所说的省。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无论是孔子思想也好,《圣经》的声音也罢,其实他们都是形而上的学问,有时是超形而上的学问,所以这对于一般人来讲,不是一时半晌就可以搞得清楚的,甚至是你能够搞得清楚就不容易了,哪怕是在一段的时间内,不是吗?
知识不但要掌握,还需要发挥,而且是足以发挥,所谓的足以发挥就是今天的超越,这才是孔子及儒家思想所推崇的。知识的足以发挥与超越实质上就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融会贯通的能力所现,这才是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难道不是吗?
颜回是孔子最为得意的学生,在《论语》里,孔子有许多次的对颜回表示了非常赞赏态度。颜回是孔子最优秀的学生;我们现又在学习《论语》,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应该特别注意孔子对于颜回的评价以及颜回本人是如何学习和领会孔子思想的,这对于我们学习孔子思想是有着非常的帮助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