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政第八章。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子夏,孔子学生。姓卜,名商,字子夏。
色----指好看的脸色。先生----长辈。这里指父母(一说指父兄)。食(馔(zhuan,四声。)----吃喝。曾(ceng,二声)----竟然的意思。是----此、这个。
大意: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当儿子的要做到孝]最难的就是对于父母和颜悦色。仅仅是有了事情,儿子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而脸色却很难看,]这竟然能够认为是孝吗?”
孟懿子父子、孔子的学生子游、子夏都分别向孔子问孝,而孔子却给出了四种不同的答案,也就是四种不同的孝方式,由此可见,孔子真是孝思想的顶级专家。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
这又是一个向孔子问孝的问题。
孔子所回答的“色”是指好看的脸色。加上一个“难”,它的意思就是:最难的就是对于父母的和颜悦色;难上难的是一直是对父母的和颜悦色。
孔子在此只是说最难的是对父母的和颜悦色,而并没有要求我们一定要随时随地做到对父母的和颜悦色,当然,这样做实在是太难了。
孔子在这所说的只是对父母和颜悦色地难度,当然,这并不排除孔子要求我们为此而努力。
孔子所说的对父母要和颜悦色,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对父母进行的精神慰籍。和颜悦色可以给父母亲的心灵带来极大的抚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的作用可以胜过许多良药。
孔子在这里实际上是将对父母亲的和颜悦色当做了一种孝的具体行为来确定。
对父母亲的和颜悦色的确是非常的困难,关于这一点,我们从自己的生活经验或是社会生活中就可以得到证实。
为什么要对父母亲和颜悦色呢?说到底,孝的本质就是对父母亲的好,这个好是包括方方面面的好。既然如此,当然涵盖对父母亲的和颜悦色了。
我们如果欲做到对父母的好,就要知道孝。我们如果欲做到孝,就要知道孝所含的具体内容。如果不是这个样子,我们很难做到对父母亲的孝,更谈不上对父母亲的和颜悦色了。
我们对自己父母亲和颜悦色,我们的子女就会因此而得到影响、教育和熏陶,久而久之,我们的子女们也就会像我们对待父母亲那样的和颜悦色而对待我们。如果这样长此以往的良性循环下去,每一个家庭及其整个社会岂不是其乐融融?
孔子及其儒家思想说到底都是盼望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直至整个社会都能够生活的和谐、美满,难道不是吗?
“有事,弟子服其劳。”
有事----就是有家庭内外的事情。
弟子----弟与子,对父兄而言。
服----用、使用。
劳----劳动、劳作。也可以延伸为解决和办理。
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家庭中有了事情,就用那个家中最小的儿子去劳作或者是解决、办理。
孔子为什么说这样的话呢?原因有二,而最重要的是第二个原因。
1、“有事,弟子服其劳”,这一点竟然就是孝吗?
2、“有事,弟子服其劳”成为了孔子孝思想的基础。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知道,孔子孝思想的核心是重老和重长。换言之,被孝人都是长辈,而孝敬人都是晚辈。孔子之所以这样说,实质上是又从另一个方面充实和丰富了孔子孝思想的内容。此外,孔子的“有事,弟子服其劳”思想还起到了一种礼,也就是秩序的效果。这一点来说,孔子的孝、礼思想是存在着内在的密切联系。
孔子“有事,弟子服其劳”的思想对我国社会生活影响深远,即便是在今天,有许多传统的和管理比较好的家庭仍然是:“有事,弟子服其劳”,难道不是吗?
“有酒食,先生馔。”
食----饭食。
先生----一种解释为父母。另一种解释,顾名思义就是先生的,先生的除了父亲以外当然也包括兄了。我认为,后者的解释更接近孔子时代的社会状况,因为孔子那时的“有酒食,先生馔”当然不包括母亲与姐妹了。从“先生”概念的延续至今仍然指男性就可以证明这一点;此外,从我国历来的女流之辈不上餐桌这个传统来看,也可以证明这一点。
馔----吃喝。
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有酒有饭首先让父、兄吃喝。
孔子的这句话的潜台词意义有二。
1、礼节----构成秩序。
2、男尊女卑----也构成秩序。
我们知道,人是群居的动物。既然如此,如果这群人要生活的好,就必然需要秩序。秩序的建立是需要内容的,而“有酒食,先生馔”就是其中的内容之一。当然它最终还必须演变成为礼节,也包括男尊女卑。
孔子就是在这样的不经意间完成了礼节的建立,最终成为了它的核心----秩序。自从人群之中有了秩序,生活就慢慢变得美好起来,难道不是吗?但是,如果破坏了秩序呢?结论是肯定的,生活会立刻变的一团糟糕,难道不是吗?今天,我们早已经将孔子及其儒家思想所创造的美好社会生活秩序打得稀巴烂,如何?我们今天的混乱生活?
我们今天一日不知道要呼喊过少遍的先生二字就是出自孔子之口!对此,我们应该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曾是以为孝乎?”
曾----竟然。
大意:这竟然能够认为是孝吗?
孔子认为:“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这不能够算作全部意义的孝,而只能是孝的一部分而已。
我们知道,孔子在对许多人的问孝时都有不同侧面地回答。换言之,孔子的孝思想是非常丰富而全面的。孔子的“曾是以为孝乎”这句话的意义就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