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为政第六章。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忧。”
孟武伯----姓孟孙,名彘(zhi四声)。“为政第五章”所提孟懿子之子。惟----唯恐、担心。其----儿子。疾----疾病。
大意:孟武伯问孔子什么是孝。孔子说:“做父母的只担心他儿子的疾病。”
对此,还有一种解释。为: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大意:孔子说:“对父母,要特别为他们的疾病担忧。[这样做就可以算是孝了。]”
后者的解释不能说是没有道理,但存在一个问题。即:要待到子女可以为父母的疾病而担心的年龄,大概也要十几岁吧!既然如此,对于十几岁以前年龄段的时光来说,孔子的这句话岂不是没有意义了吗?
前者的解释却不存在问题。因为做父母的担心儿子的疾病是从娘胎里就开始而一直到父母亲死离自己的儿子为止,难道不是吗?
从前、后者对孔子这段语录的解释对比来看,似乎前者更接近孔子的原思想。
在“为政第五、六章”中,孟懿子父子分别向孔子问孝,孔子也分别给予了他们回答。为什么孟懿子父子分别向孔子问孝而孔子回答却不同呢?
孝的价值系统在孔子思想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孔子孝的价值系统内容非常丰富,呈多面体状,经常是因问题人的不同而回答不同。总之,无论孔子孝思想有多么样的丰富,但有一点是固定不便的,那就是儿女对父母亲的好。
“父母惟其疾之忧。”
凡是有做父母经历的人都能够有这样的体验,父母亲的爱子之心无微不至,唯恐其生有疾病,常以此为忧虑。
作为子女,我们要深深的体会父母亲的这种担心,而以父母之心为心,谨谨慎慎,在纷乱的社会生活中充分保护好自己的身体。这样,岂不就是可以为孝了吗?
此外,作为子女,能够使父母不以其陷入不义为忧虑而独以其疾病为忧虑,也是孝。
孔子这句话的中心意思是:作为子女一定要充分体味父母亲为自己疾病而忧虑的心情,完全的保护好自己的身体。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机会、有时间、有精力向父母亲尽孝!
最后,我们中国人几千年来整天挂在嘴边儿的“父母”二字,就是因为孔子的诉说而成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