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为政第五章。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懿子---鲁大夫仲孙氏,姓孟孙,名何忌。樊迟---孔子的学生,名须。孟孙---孟懿子。
  大意: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就是]不要违背理。”后来樊迟给孔子赶马车,孔子告诉樊迟说:“孟孙氏向我问孝。我回答他说,[孝就是]不要违背理。”樊迟问:“不要违背理是什么意思?”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按照礼节侍奉他们;[父母]死了,按照礼节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由于孟懿子是与孔子同时代的人,所以说对于此人的信息肯定是非常匮乏,这是历史造成的结果,没有办法。
  孟懿子姓孟孙,名何忌。看来孟懿子是孟孙何忌,且是复姓。但懿子和仲孙是什么意思呢?大概是字。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这个懿子和仲孙是不是孟懿子的字呢?如果仲孙是孟懿子的字,那他就是其家中排行老二,因为古代是以伯、仲、叔、季来排行。那这个孟懿子除上以外又怎样解释呢?不得而知。
  诚然,有许多的人物在《论语》当中并不显得重要,也不会对孔子思想造成什么样的影响,所以说我们实在没有必要对此投入太多的精力去研究,不是吗?
  孟懿子作为一位鲁国大夫为什么向孔子问孝,这并不是我们关注的重点。我们所关注的是孔子回答了什么和为什么这样回答。
  孟懿子向孔子问孝,孔子回答说:“无违”。孔子这个回答的意义是不要违背事理。
  按照孔子的思想,孝就是不违背事理。
  此外,孟懿子向孔子问孝,孔子只是回答了“无违”两个字,而孟懿子就予以明白。这说明在孔子的时代,“无违”就是孝的观念已经在社会上有了相当广泛的认可。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由于孟懿子是与孔子同时代的人,所以说对于此人的信息肯定是非常匮乏,这是历史造成的结果,没有办法。
  孟懿子姓孟孙,名何忌。看来孟懿子是孟孙何忌,且是复姓。但懿子和仲孙是什么意思呢?大概是字。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这个懿子和仲孙是不是孟懿子的字呢?如果仲孙是孟懿子的字,那他就是其家中排行老二,因为古代是以伯、仲、叔、季来排行。那这个孟懿子除上以外又怎样解释呢?不得而知。
  诚然,有许多的人物在《论语》当中并不显得重要,也不会对孔子思想造成什么样的影响,所以说我们实在没有必要对此投入太多的精力去研究,不是吗?
  孟懿子作为一位鲁国大夫为什么向孔子问孝,这并不是我们关注的重点。我们所关注的是孔子回答了什么和为什么这样回答。
  孟懿子向孔子问孝,孔子回答说:“无违”。孔子这个回答的意义是不要违背事理。
  按照孔子的思想,孝就是不违背事理。
  此外,孟懿子向孔子问孝,孔子只是回答了“无违”两个字,而孟懿子就予以明白。这说明在孔子的时代,“无违”就是孝的观念已经在社会上有了相当广泛的认可。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针对孝,孔子为什么说“无违”呢?或者说不要违背事理呢?
  我们知道,理学是儒学的一大流派。理学认为,凡人间的事物,都有一个理。根据理学的理论,孝当然也存在一个理。既然如此,孝的理是什么呢?我们知道,孝的核心就是很好的侍奉父母,很好的侍奉父母就是孝的理。孔子所说的“无违”,就是不要违背一定要很好的侍奉父母这个理。


作者:公元前551 回复日期:2006-8-11 14:26:24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孔子的学生。
  “御”,就是给孔子赶马车。
  “子告之曰”。子,是指孔子。告,告诉。之,指樊迟。大意是:孔子告诉樊迟说。


   
  “生,事之以礼。”
  孔子此处所说的生,是指父母活着的时候。事,就是侍奉。礼,就是礼节。大意是:父母活着的时候一定要按礼节来侍奉他们。
  父母活着的时候为什么一定要按礼节来侍奉他们呢?
  这里面有两个问题需要讲清楚才能回答这个问题。
  一、群的问题。
  我们知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是群分的。人的群有大有小,最小的群就是家庭。按照人群的自然规律,在家庭这个最小的群当中是需要头领的,而这个头领就是父母。
  二、为了家庭这个最小的群能够更好的繁衍生息,保证父母亲头领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所谓“大雁高飞头雁领”、“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是也。既然如此,为保证父母亲的头领地位就需要一系列的措施和方法,而这个措施和方法就是礼节。我们以上曾经说过,礼的核心与目的就是秩序。建立了为保证父母亲头领地位的礼节,就等于建立了秩序,有了这种秩序,就能够更好的保证父母亲的头领地位。父母亲的头领的地位能够得到非常有力的保证,而家庭这个人群当中最小的群才能够更好的繁衍生息,难道不是吗?


   
  “生,事之以礼。”
  我们以上说过,孔子“生,事之以礼”的思想就是要在人最小的群-----家庭当中建立秩序,以保证其能够有一个安定发展的局面。
  我们知道,礼的目的与核心是秩序。然而在家庭这个人的最小群的地方建立秩序,就必须得有礼的出现。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进程当中,历朝历代的人们为遵循孔子的思想,建立了许许多多的事之父母的礼,譬如孝、孝顺、孝敬、磕头,请安等等。
  家庭相对社会这个大群来说是一个小群,但前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小群如果搞得不好,社会这个大群也无法治理得好。孔子思想及其先人们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才不遗余力地、世世代代的在家庭的秩序上下功夫,以致在此方面建立了繁多的礼节,从而首先使得每一个家庭基本上都有了一个稳定发展的良好局面,进而使得整个社会都会有一个稳定良好的局面。
  目前的社会之所以如此的糟糕,其原因就是破坏了家庭的秩序----礼而造成的。所谓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是也.
  


 
  “死,葬之以礼。”
  我们今天所说的葬礼就是从此而来。由此可见,孔子对于我们的影响有多么样的深远!
  在今天,人死亡了以后就要举行葬礼,这是司空见惯的事情,谁也不会对此太过在意。如果我们对于葬礼一事进行一番研讨,就会发现葬礼一事远非简单。
  1、我们可以这样说,我国的葬礼不一定就属孔子发明,但葬礼却因为孔子而流传与延续。
  2、由于孔子的倡导,葬礼在我国已经被国人运用了几千年,葬礼对于社会的巨大贡献就是“慎终追远,民德归厚”。(何谓“慎终追远,民德归厚”,我们在《学而第九章》已经讲过。)
  3、由于葬礼与“民德归厚”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所以说葬礼就一直被中国人认可并使用到今天。
  4、使得“民德归厚”的方法很多,但葬礼却是非常有效的一种方法。
  5、作为现代人,当我们在使用葬礼-----这一礼节时,我们确实不应该忘记孔子他老人家!


 
  “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按照孔子思想,父母亲死后不但要葬之以礼,还要祭之以礼。
  祭就是祭祀,是对死去的父母亲表示敬意的一种仪式。
  对死去的父母亲祭祀的方式有多种多样,随着社会的进展,祭祀的方式也有不断的变化。今天的“清明节”扫墓实际上就是对父母亲及其祖先的一种祭祀。
  当然,相对祭祀的目的来讲,祭祀的形式不如它重要,祭祀的最终目的还是“追远”和“民德归厚”。
  是这样的:对死去的父母进行不断的祭祀,这样就可以不断的“追远”(追远就是追念死去的先人),有了世世代代的对于祖先的“追远”,民德就可以归厚,“民德归厚”了,人们所处的时代就可以安定了,进而人民就可以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难道不是吗?
  孔子的“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的思想实质上就是千方百计地让世世代代的人们都能够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